陕西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改造
记者 张敏洁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中部和北部15个省市区, 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的受灾面积几乎占据了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
随着旱情的进一步加重,各地频发最高级别干旱警报,一连串的干旱警报让人觉得触目惊心。而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在我国经济面临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这场旱灾来的真不是时候,而旱灾势引发的农作物减产、食品价格上涨,则必然导致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而严重的干旱迫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国农村的水利建设,而记者也在近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旱情之所以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们在水利建设上欠账太多,在很多地方,农业已经回到了靠天吃饭的老路上去了。
关中粮仓的无水之痛
尽管作为我国最早的灌区之一,被誉为“八百里米粮川”的关中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相对比较健全,但在几十年来少有的大旱面前却同样不能幸免。
2009年春节刚过,记者在户县蒋村镇郝寨村看到,通过该村的一条南北走向石砌支渠早已经严重老化,渠壁上石头之间用水泥勾的缝隙大部分脱落露泥,行水不畅、漏水严重。据当地村民介绍,用这条渠引水,水的利用率还不足60%,近一半都在沿途渗漏。
而除了自然损毁,人为破坏灌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户县五泉村附近,记者就看到一段300多米的灌渠早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坍塌了,而其他尚存的部分也被生活垃圾和粮食秸秆所堵塞。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农对记者说:“过去农闲的时候,村集体都会组织大家疏通、维修水渠,如今农民都分田单干了,所以大家光知道用,却没有人来维护。”
而记者在农业大市渭南的调查同样也不乐观。
2月20日下午,记者在蒲城四个县办抽水站之一的石羊抽水站看到,这里仅有的15台锈迹斑驳的电机仍然在超期服役,据了解,这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机电设备是蒲城县孙镇、椿林、东陈等6个乡镇4万亩农田输水灌溉的心脏。
石羊抽水站站长刘金牛对记者的来访感到惊讶,他表示:“若不是这场大旱,没人会注意我们”。
据其介绍,这个抽水站属县上事业单位编制,职工工资由县财政拨付,除了工资之外,用于工程设备维修的资金寥寥无几。而石羊抽水站现有配套干渠51公里,斗渠120公里。其中28公里的干渠是水泥铺就的U型渠,60公里的斗渠是抽黄工程的配套项目,这些都是灌溉用水率高的水利渠。剩下的是用水率低的土渠,由于渗漏损失过大,收回的水费比所用的电费还少,而损耗掉的水每年可扩灌至少3000亩地。
要将土渠全部改造成水利渠,需要几百万的投入,这对于每吨水仅
盈利3分钱的石羊抽水站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刘金牛表示,假如正常的电机抽一吨水需要一度电,这里的电机则需要1.2度电。而除了能耗高外,漏电、漏水也时有发生,甚至有的零件损坏后,市场上还找不到配件。然而,因为国家的抽黄工程浇地有限,举步维艰的石羊抽水站仍然需要坚持运行。
据了解,石羊抽水站全部更新所需几千万资金,而抽黄工程要控制到这里所需成本比石羊站还高。事实上,除了老化的水利设施,渐渐消失的水源也正在威胁着当地农田的灌溉。刘金牛表示,蒲城的灌溉水源主要依靠抽取洛河水。可是,日益削瘦的洛河根本无法满足灌溉。特别到了春、夏灌季节,洛河经常断流,致使下游灌区无水可抽。
同样,与蒲城隔洛河相望的澄城就更让人担忧了,据记者了解,除了几条几近断流的河流外,当地几乎没有一个象样的水利设施,即便是早些年兴建的水库也因为年久失修而处于废弃状态。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在蒲城、澄城两县,渭南大部分区县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当地一位从事水利工作15年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水利设施老化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是投入不够。相比一个农业项目动辄投入几千万,水利通常几十万、十几万还有几万的投入显得微不足道。
而水利上的投入不是大江、大河的防洪上就是诸如抽黄工程、洛惠渠工程等国家大型灌溉工程上,那些为数众多的中小水利工程则处于“上无资金建设,下无各地财政支撑”的尴尬境地。“农业套不上,水利也套不上,只能慢慢等了”。
据介绍,陕西现有的2260万亩水利设施面积中,其中抽黄工程等大型灌溉仅仅职能覆盖1100万亩,剩下的则需要中小型水利来解决,然而,陕西中小型水利设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农田水利建设平时往往被人忽视,但真正遇到大旱年份,就发现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根本满足不了需要。” 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积累下来的水利“欠账”亟须弥补,抗旱救灾不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做好长远打算。”
对此,李坤建议,国家应当把农田水利纳入国家公益事业范畴,实行农业和水利政策统一推进。
陕西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堪忧
据了解,掀起于1950年代的农业灌溉现代化革命曾使我国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然而,随着包产到户和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这些集体水利工程大多遭搁置或荒废。而一项数据也显示: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直至2003年,中国19.5亿亩耕地中,还有11.1亿亩尚要靠天吃饭。而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便是水利设施比较好的关中地区,多数老灌溉系统的引水能力也只有不足两成了,而且很多村庄基本上就没有水利设施。
据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坤介绍,目前陕西共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82.7万处(含水窖),其中小型水库963座,占水库总数的99%以上。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城乡供水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地防汛工程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陕西现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经过多年的运行,目前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和设备都在超期服役、带病运行之中,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灌溉面积逐年减少。而由于数量大,病险隐患多,这些设施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主要是因为自1984年分级办水利后,国家每年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多半在大型灌区上,对中小型水利工程投入不足造成的。
目前,现有政策没有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型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在“上无资金建设,下无各地财政支撑”的困窘下,这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工程带病运行,不仅加大了运行成本,更造成了失灌面积逐年增加,甚至一些无水浇地的农民干脆弃耕撂荒。
而遗憾的是,目前大型灌区并不能覆盖所有耕地,陕西有2260万亩水利设施灌溉面积,而宝鸡峡、抽黄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覆盖不到二分之一,尚有一半多的水浇地需要中小型水利工程灌溉。
虽然从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民办公助”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先后支持陕西小型水利建设资金1.4亿元,而且陕西省财政也开始从2006年每年也拿出1亿元用于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建设,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需求。
在采访中,一些农民也表示,水利设施修得越好,农民们保护得也就越好,水利设施破损越严重,大家就越不珍惜。作为老百姓来说,迫切希望国家能彻底修复老化的水利设施,为以后的抗大旱做好准备,为子孙后代造福。
虽然最近的几场春雨稍微缓解了一下当前的旱情,并促使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减少了2500万亩,但气象专家却仍然表示,北方干旱短期内难以缓解。而在中国多数地区,区域总水量的持续减少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对拥有四百多座缺水城市的中国来说,危机尤为迫近。也就是说,即使不发生旱灾,水资源枯竭也是一个难逃的宿命。
陕西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11月,水利部出台《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意见》表明,我国要力争在3至5年内,以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全面完成现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归属。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划归用水合作组织;对村镇集中供水工程,视工程规模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对经营性的工程,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可由乡镇委托水管站等组织持股经营,也可卖给个人经营。
而陕西省水利厅厅长谭策吾也在2009年2月份召开的陕西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中、省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重大措施,把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投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
各级水利部门要抓住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措施,以创造的精神和超常规的思路,全面掀起新的水利建设热潮。特别是对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投资水利建设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饮水、病险水库,渭河治理、水保生态等五大类项目,进一步夯实责任,倒排工期,组织参建多方,争分夺秒抓好项目实施,确保在2009年3月上旬全面完成新增投资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陕西省水利厅专门编制了《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年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陕西兴修基本农田、兴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事实上,近年来,陕西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连年开展夏季和冬春农建会战不间断,并把灌区节水改造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关中九大灌区利用世行贷款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工程建设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关中灌区“三修两清一绿化”已形成制度。
按照“争取国家补助一部分、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拿一部分、群众‘一事一议’投一部分、吸引社会资金筹一部分”的思路,陕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逐步走出来一条新的路子。尤其是各地通过产权置换和市场开发,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并将各类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整合使用,提高了投资效果,对全国来说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水利历来是安邦治天下的大事,是关乎国家根本的基础产业。没
有灌区的安全,就没有粮食的安全,没有粮食的安全就没有社会的稳
定。正如一位水利专家所言,惟有实行农业和水利,尤其是农业水利
的统一推进,才是呵护农业命脉的可行之道。
让人欣喜的是,国家目前已经开始高度关注此问题。2008年底,随着中央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出台,水利部也表示将安排30亿元用于粮食主产省208处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而新近出台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
与此同时,旱情也在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决心。2009年2月上旬,袁纯清省长在渭南市富平县查看旱情、检察抗旱工作时,要求各灌区管理单位和基层政府,要多种措施一起上,保人畜饮水,保农田灌溉;要启动一切水利设施,加强水源统一调度,加快灌溉进度,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而陕西省水利厅近期也就中小型水利设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专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开始呈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对此,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当前陕西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困局,此次上报的方案中有两个办法可以有效降低灌溉成本,一是实行电费直补,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农民浇地成本;二是实行农灌水利补偿机制,即就是在维持现有水价不变的情况下,参照国家粮食直补等办法,水价成本亏缺的部分由国家或省级财政负担。比如抽黄灌区浇一亩地一般要40-60元,财政补贴后,浇地费用只需20元/亩。“这样以来不仅能保证灌区正常运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产增收也大有益处” 李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