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2009年5月11日的《中国档案报》头版摄影报道“新疆托里县档案馆‘双语’服务利用者”,感触良多。以下斜体是报道正文:
新疆托里县由23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69.6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档案干部只有通晓民族语言,才能直接与群众沟通思想、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服务。为减少工作人员因语言障碍造成工作中的麻烦,托里县档案局积极组织单位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双语”培训,通过培训,档案馆工作人员能通过简单的哈语对话,为利用者查阅档案。
在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档案馆作为公共部门,要切实为各民族服务,开展多语言服务当然值得宣传。正如报道所说:“档案干部只有通晓民族语言,才能直接与群众沟通思想、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服务”。
但再回头一看,该县哈萨克族人口本来就占69.64%,在一个有23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此比例应该是最大多数的人了。档案馆作为一个公共机关本来就应该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因此,即便汉语是官方语言,但要从心底里为百姓服务,会说“哈语”是最基本的需求。换言之,这个档案馆把学习“哈语”作为宣传报道对象,只不过说明该县档案馆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切身为广大百姓服务;占绝大多数的哈族尚且如此,其他民族可想而知。
这个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民族聚居区公共管理上面的某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