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班与港女智愚 ?


     2060年的中学历史课期考,与五十年前的地球分别很大,(一)已经全部无须学生记忆,因为任何史料都可以用关键字在互联网找到;(二)已经由王朝治乱兴亡转移研究企业治乱兴亡,由政治史料转移去经济企业史。而当时的中学,很多时有大学的客席教授到中学作短期授课,而是日任教的是何华真的孙儿,他翻阅祖父的书籍,为这班学生出了一条题目:「香港女子爱名牌与环球银行名称字母化之异同」。

  名牌化与字母

   试题的起源约五十多年前,有个节目谈及“港女”,谓香港大部分女孩子爱好名牌,由18—48岁都用同一个(牌子)的手袋,学者指出过分爱好名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18—48岁都用同“牌子”的手袋是缺乏品味。这情况与环球银行大班,由美银用两个字母BA,香港的跨国银行滙丰叫HSBC,国内的中银叫BOC,中国建设银行叫CCBC,到一家香港的本土银行东亚叫BEA,全部看起来好像基因排序,其中的智愚何在?

  模范答桉

  其实当第一家银行想出这个战略,是非常聪明的事情,但已经是80年前,即1980年左右的事。试举滙丰银行为例,当时的全名叫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但事实上当时的香港人,已经叫滙丰为Hong Kong Bank,所以银行应跟随群众,将名字叫得更顺口,更短,而在不断短化后,就索性以首字母叫之,所以美银叫BA,但若果如此,滙丰为何不叫HKB,三个音不用,反而更拗口叫六个音的HSBC,以后愈多银行跟风字母化,反而开始令顾客几乎无法理解银行背景,例如东亚,本来可以利用其东方/亚洲的身份,突出自己,好像泰国,一路以东方亚洲形象殷勤服务全球旅客一样,将泰国变成一个形象,品牌,兼服务标准——泰式。

  环球银行大班怎会跟港女一样呢? 所有崇尚名牌的起因是缺乏自我,既然自己没有形象,就要跟风,港女就选择跟名牌,她们的名牌就是欧洲的手袋 、时装与配饰,而环球银行大班就趋向那些现代(2060年)知识份子歧视的美式「所谓」顾问公司。这些美式「所谓」顾问公司,通常都缺乏创意,奉行 “创造一次,翻炒百次” 的成本控制,其实这与服饰名牌的历史发展一致,当二战后(1950年左右),出现CoCo Chanel等大师,当时的名牌是为富人而缝製,然后招牌唛头是缝在衣服之内,但后来为有洞察力的市务人员发觉有新空间,大堆消费信众因80年代经济起飞,崛起引颈受戮,于是将唛头绣或缝在外边,“所谓”顾问公司,在差不多时间亦看中一众迷惘的银行大班,将这套字母迷汤,向大部分的银行大班灌之!

  银行如其名,有无性格之别

  这些大班的缺乏自信,并不只反映在名称,他们每每将银行的营业范围,做到人有我有,什麽零售,批发,衍生工具设计,私人客户,商业客户,总之就统统齐备,每间都像百货公司。 地球到21世纪,百货公司开始没落,为专柜,名牌店代替,硕果仅有的几家,已有如熊猫般珍贵,在等待日子淘汰而已。 18岁—48岁用同一个袋,是缺乏自信与向知,比较起区域级银行,国家级银行,跨国级银行同一个字母跟略,是缺乏对市场认知,特别是在向知识型服务商如顾问公司购买时,就会反映出银行家真真正正的品味,人头猪级银行家以为在董事会通过了这些字母,就能够跟大环境一同繁荣,反之在1863成立的Apple Bank,虽然规模不大,但锐意另闢蹊径,就算是面对2009年,次按引起的金融风暴,仍然在断还款率Delinquent Ratio,比一般银行以0% VS 0.3% 胜出,接受美国政府的插手资金Trap Fund,又是以0美元 VS千亿美元,而资本充足比率,相对其他银行是27% VS 13%,可以用一个亲民,有性格的名称的机构,亦反映出能面向市场,有约束的合理发展,Apple在21世纪是在线银行的表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