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八集:悲壮跨越


     当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失去发言权的时候,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打得越来越苦。

    1934年4月,广昌失守,苏区的北大门陡然洞开在了敌人面前。

    红色政权的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的毛泽东,正在瑞金南面的会昌县文武坝养病,同时兼做一些巡视工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4年7月23日,他在岚山岭上,写下了这首《清平乐·会昌》。

    就在毛泽东在会昌登山那天,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命令湘赣根据地的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这无疑是为中央红军的撤退远行作探路准备。

    几天之后,中央电令毛泽东赶回瑞金。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患病的毛泽东被人抬在担架上渡过被深红似血的夕阳涂抹的于都河。

    他告别了亲手创建的红色根据地,踏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途程。

    那一路,即使没有亲历的人,也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壮烈。

    才走了一个多月,到12月1日渡过湘江时,八万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了。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过半。

    仗还能这样打下去吗?红军还能这样走下去吗?

    1935年1月9日,毛泽东来到了贵州遵义城。据说这天他是骑着那匹大白马进城的。

    随后举行的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进入最高决策层,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在长征路上复出的毛泽东,最先写出的不是笔下的诗词,而是“四渡赤水”这一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正是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他自认为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

    从江西出发以来,一路上,总是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雄,一山更比一山险。

    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不是具体地写哪一座山,是一种虚写,写诗人在长征中对各种各样、各姿各态的山的总体感觉。

    无论是高耸、壮阔还是陡峭,都是诗人在马背上飞驰获得的感觉。

    通篇未写一人,但处处皆人。不正是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中国革命赖以支撑的擎天巨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