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梦"


                            新时代的"中国梦"

                                                                                     ——王刚与当代企业家、作家共论《福布斯咒语》

  王 刚: "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不仇富。而且我认为,通过改革开放,而不是通过革命,给中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是中国最好的事情。"……"我最想表达思想其实是让所有的人理解富人。"

  黄怒波: "那些事情是真的,甚至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存在的。每个中国地产商的发家过程中,也基本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回避不了。"……


  "现在不应该挑动穷人斗富人" ……"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我觉得中国社会稳定下来不容易,现在不要因为财富问题再把这个社会引向另一个极端。这是我对《福布斯咒语》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

  阎连科: "富人的生活,对穷人来说永远只是一种幻想,是天堂,但是富人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有焦虑……穷人一般不会知道富人每天都在焦虑什么,这些就需要文学作品告诉大家。
"

  田 原: "目前国内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富人、描写"资本家"的不少,但是,描写他们内心焦虑的,很少。
"

  李红雨:"其实很多情况下,大家仇恨的并不是你拥有财富,而是你拥有财富的方式和手段。
"

  
  嘉宾: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黄怒波

  《福布斯咒语》作者 王刚

  《风雅颂》作者 阎连科

  旅日诗人 田原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副董事长 李红雨

 主持:英才杂志社

 

 

"你不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吧?"一句小说对白,道出了现阶段全社会对中国商人的看法。

  如同病毒,《福布斯咒语》在快速传播,由小说引发的躁动,甚嚣尘上。

  小说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直接切入到中国商人平时不能被人看到的一面,行贿、要挟、尔虞我诈、外强中干……一切的一切,都与传统的形象天差地别。作者王刚承认,小说成文后,与编辑的想象,相差甚远。

  但这些以往"不为人知"的描写,正是引爆社会舆论焦点的原因所在。很多人都在问,小说中说描写的冯石--一个地产商人的形象,是真是假?是对是错?

 

尽管认为小说中描写的情节略显过时,但是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还是承认,看了《福布斯咒语》,"真的感觉到了痛"。

  正是这种痛,才有了此次商人与文人、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主持人:首先,感谢各位嘉宾今天能聚集在一起,就《福布斯咒语》这部小说中涉及到的商业现象、文化命题座谈。首先请问王刚老师,您为什么会有写这种一部相对专业的小说的想法?

  王刚:我并没有把《福布斯咒语》看成是描写产业的小说。我只是觉得,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应该塑造一个能代表这一时代的中国资本家的形象。

  其实,在中国,商业阶层的精英人物更愿意说自己是企业家,但是我觉得,用小说强调的"资本家"这个字眼来形容这批人,应该更准确。因为正是这些人汇聚了资本,改变了一个地方的面貌。比如北京的东四环,如果不是有这样一批人,东四环始终会是黑的。同样,即使有同样的钱,在政府的运作下,东四环也不会亮。因此我喜欢用"资本家"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商业阶层的精英。描述资本家,这是我写《福布斯咒语》的一个动机。

  黄怒波:其实自古,中国社会一直在给商人画像,而且形象都不太正面,在世界文坛中也是一样。我很欣赏《福布斯咒语》的一个观点--资本家。小说还原了资本家的本来面目,正如王刚说的,资本家就是汇聚资本从事商业运作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家"这个词是中性的。

  因为我身处地产行业当中,小说中所描绘的"资本家"的种种行为,是我天天都要面对的。但是这一行业中,"资本家"自认的对社会的贡献和"资本家"内心的痛苦,是一般的作品表现不出来的。《福布斯咒语》实际上反应了社会的不理智情绪,因为一个理智的社会不会存在如此强烈的情绪对比。

  潘石屹、冯仑这些人,正逐渐取得更多的话语权,他们的真实价值观念,可能并不像《福布斯咒语》写的那么简单。面对这个问题,在当下的环境当中,《福布斯咒语》这个文学作品这种情绪化的描写,可能会带来更深的阶层间的仇恨、阶级间的矛盾。所以我想,资本家阶层与知识分子阶层可能需要更深的对话。

  阎连科:对于文学来说,我们今天最深刻的矛盾就没有写出富人的焦虑及这种焦虑是什么?一直以来,富人的生活,对穷人来说永远只是一种幻想,是天堂,但是富人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有焦虑。比如,穷人焦虑什么,富人一般是了解的--无非是焦虑吃、焦虑穿、焦虑柴米油盐,但是反过来,穷人一般不会知道富人每天都在焦虑什么,这些就需要文学作品告诉大家。

 

田原:在中国,"奸商"自古以来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美国则完全相反。美国有一句名言,大意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商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那么在日本如何看待商人?

  大概从江户时期起,日本对商人的概念,几乎就和现在的资本家一样。日语"商人"的发音与"资本家"的发音也是接近的。"资本家"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的是受尊敬,这很接近美国的观念。目前,国内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富人、描写"资本家"的不少,但是,描写他们内心焦虑的,很少。

  黄怒波:中国富人内心焦虑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起因就是不安全感。一个人,原来很穷,想富起来,恰好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像做梦一样就富了,这时候他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源自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再有,中国人对暴富还不适应。现在,我的同学基本上就没办法接受我是富人的事实。他会想:凭什么黄怒波能富成那样,我却下岗了。所以,现在,心理落差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对中华民族后一百年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不亚于鸦片战争--会导致社会大分裂。

  不安全感还源自社会政策的不稳定。我们的"游戏规则"老在变,在经营上,这也给"资本家"一种不安定感,最后导致对财富的不安定感。

  《福布斯咒语》实际上反应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焦虑--中国社会的整体焦虑。在这个背景下,"资本家"不知道自己的财富明天会不会还在。比如东星航空,它的现状是政策变化的结果。这种民营航空的模式,对于打破垄断是有好处的,但是很不幸,政府不会向民营航空企业做政策倾斜,东星注定要死掉。而现在,这种大的政策变化,该轮到房地产业了。

  一个很大的背景不能回避:中国民营企业家身上,集体拥有原罪色彩。在西方培养一个企业家、资本家需要几代人,出一家著名公司可能要一百年,而中国的原始积累是在十几年内完成的。时间差加剧了原罪的程度,这种原罪感不断地受到社会拷问,这也是焦虑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王刚老师,您本人是如何看待原罪的呢?

  王刚:其实,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不仇富。而且我认为,通过改革开放,而不是通过革命,给中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是中国最好的事情。

  我的一些同行说,30年来,全民的道德沦丧了,他们觉得是危机。但是让我说,如果用"道德沦丧"来概括这30年,那这个"道德沦丧"太美好了。因为金钱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金钱真的让中国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

  而且,我始终认为,所谓的原罪问题,不光是让某一个阶层--"资本家"阶层去思考的。所谓的原罪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原罪。比如,木匠贪污了木头,部长贪污了钱,资本家贪污了钱,我认为其性质是一样的。可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因为木头不值钱,所以,贪污了木头的木匠可以理直气壮地骂部长、骂有钱人,他就可以不思考他的原罪。仅仅让某一个阶层去思想自己的原罪,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黄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实中的地产商人真的像《福布斯咒语》中一样行事,那些事情经常发生的吗?很普遍吗?

  黄怒波:那些事情是真的,甚至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存在的。每个中国地产商的发家过程中,也基本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回避不了。因为中国的地产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进入,这个行业鱼龙混杂。

  但是,这个事实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巨大的事实,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包括冯仑等一批在中国房地产业有话语权的人,真的是有理想的人。

  原先我们对事业、理想并没有概念,从体制内出来,就是想活得自由。最开始印名片,倒复印机都干过,慢慢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事业。这时候,我就会很骄傲,因为我是在给中国整个的经济进程做贡献,我觉得这是我的人生价值。上升到这个层次,个人对金钱简单的生活需求就降下来了。我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层次,比如住宅小区怎么节能,性价比怎么样等,这成了现在的大主流。

  不能说《福布斯咒语》写的不对,但是,现在的地产商绝不是《福布斯咒语》写的那样,那是当初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福布斯咒语》的故事性非常强,但是它不能够代表跟我一样的一批地产商的发展历程。

  环境迫使中国的地产商成为了最伟大的"资本家"。因为他们要跟强大的政府协调,要跟强大的金融体系协调,最后还要面对未知的市场。在这样的磨练下,中国地产业的这代企业家正逐渐成长起来,跟中国的经济一样,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健康。"资本家"队伍的素质也越来越整齐。

  主持人:在读完《福布斯咒语》后,在生动的故事、语言之外,我们还能隐隐的感觉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王刚老师,写《福布斯咒语》您最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王刚:我最想表达的思想跟读者阅读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我最想表达思想其实是让所有的人理解富人。我想让大家知道,你们光对富人仇恨,但你们不知道富人所建立的功勋,以及他们的艰难。当然我不回避富人身上沾满的伴随金钱而来的所有罪恶,可是这些罪恶只有富人才有吗?

  但是,很多年轻人说,"读了小说,我的内心在流血"。在他们的头脑中,好象高房价仅仅是因为冯石这些人搞的那一套导致的,他们并没有仔细想一想,在星巴克,一杯咖啡就卖30多元,而在国外,一样的咖啡只要2.5元。这种现象是我没有办法控制的,这导致很多人读了《福布斯咒语》以后,更加仇恨富人,仇恨权贵。

  《福布斯咒语》的意义在于,尽管《福布斯咒语》并不是以潘石屹和张欣为蓝本,以他们的特殊经历做基础,但是要想了解真正的潘石屹和张欣--这个时代的中国地产"资本家",你不能听潘石屹和张欣怎么说,你一定要看《福布斯咒语》。即便《福布斯咒语》中可以看到王刚的影子,你所了解的潘石屹的形象,也比潘石屹自己在电视上说的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你可以从中体会到更丰富的"资本家"。

 

主持人:说到仇恨、原罪,应该有一个恰当的评判者。黄总,您认为究竟由谁来评判最合适,是社会、专家、还是历史?

  黄怒波:一方面,没有人有资格拿起道德之剑来评判别人,因为我们都是沉溺者,我们都身在其中。但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又都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来批判--或者批判自己,或者批判别人。

  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是有两重性--我们既是富人又是穷人。30年的改革让大家全富了。但是反过来,会有人问"为什么你比我更富"?这是当下的社会情绪。

  为此,我一直在尽可能地呼吁:社会要理智。"资本家"对社会的安全感更敏感。现在不应该挑动穷人斗富人。尖锐的穷人仇视富人的社会情绪很麻烦,这为中国下一轮的阶层矛盾激化打下了伏笔。

  道德也好,批判也好,总体上我感觉早了一点,需要,但是早了一点。现在,社会需要冷静下来。理智,这是很重要的。我很欣赏那样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批判,但是能够冷静的处理。我的意思是,作为敏锐的作家,是不是不该情绪化,不去往干柴烈火上浇石油。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我觉得中国社会稳定下来不容易,现在不要因为财富问题再把这个社会引向另一个极端。这是我对《福布斯咒语》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

  阎连科:社会仇富的心理并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就可以解决的。从文学角度讲,作品要么反映富人的原罪、忏悔,因为那是最动人的;要么就转到另一个极致,让大家仇富,让读者看后恨不得去杀富人--那样,有助于将这个问题及早摆上桌面。这两个方向都很好,就怕放在中间。

  仇富一定不是好现象,但不一定就是坏的。如果仇富加剧,会让富人有内疚的心理。仇富到了一定高度,这个社会说不定会往前走一步,比如说贫富不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

  黄怒波:比尔·盖茨实现的是美国梦,而我们这些人做的是中国梦。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富人都是中国梦的实践和成功者。所以,仇富也好,原罪也好,都不能脱离一个背景--我们需要不需要塑造一个中国梦。包括冯石,也是中国梦的追求者。与其说是"福布斯咒语",还不如说是"中国梦咒语"--我们都是做梦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无罪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资本家"也不应该被批判。因为我有权力,因为现在人人都在做梦。

  所以,如果你的小说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能加入这样的概念、这样的背景,就会显得更加宽容。作为一个"资本家",我接受《福布斯咒语》里面的人物形象比较困难。因为我知道我不是那样的。我身边的一批人也不是那样的。我可以自豪地讲,社会财富是我们这些人创造的,那真的是血汗钱。从这个角度,把我们还原到追求中国梦的定位,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失败,但我们是中国梦的追求者。有了这个高度,作者下笔可能就会宽容一些。

 

李红雨:《福布斯咒语》所阐述的金钱与权力的关系,其实是对社会提出的重大拷问。

  显然,我们的商业文明是残缺的,商业环境是不健全的,商业道德还很幼稚,在这种情况下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是否成熟?《福布斯咒语》是对这一问题做根本性的发问:在这种不成熟的环境下,有没有可能出现成熟的企业家?

  而且现在,我们普遍是把仇富的问题简单化、表面化。其实很多情况下,大家仇恨的并不是你拥有财富,而是你拥有财富的方式和手段。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整个机制和商业体制是完善的,大家的行为都是对等的,怎么可能仇富?一旦出现了不正常的方式,至少是老百姓不能容忍的方式,仇富的问题也就相伴而生。仇富不是差距问题,仇富的重点在于差距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以正当方式、机会平等的方式形成贫富差距,是不会有仇富心态的。

  主持人:王刚老师,您能否介绍一下《福布斯咒语》下部大概的一个思路,或者脉络,故事将向何方发展?最后是呐喊还是一声叹息?

  王刚:还是叹息吧。因为我个人偏向于写爱情故事,喜欢把伟大的事情附着在爱情故事上。冯实、姜青到最后还是伟大的爱情。至于情节,大致的脉络是:冯石把国企收购了,他以为自己可以起死回生,但《福布斯咒语》下部的一开始,读者会发现,在这家国企的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黑洞--还有两个多亿的欠债。游戏真正的玩家,早就举着刀在那里等着呢。这些情况,之前支持收购的一些政府领导人都不知道。冯石为什么会吃这么大一个亏?是因为他也不老实,他不想把合同签死,他也想含含糊糊,以便从中赚取更大的好处。但是后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冯石傻了,让姜青傻了。

  主持人:等于在大时代之中,企业家的形象还是悲剧性的命运?

  王刚:简单用悲剧来形容也未必。因为他们毕竟有风光的时候,政策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也高兴。但最终,经济政策的来回变化确实是造成企业家悲剧的必然因素。

  李红雨:从文学形象角度说,这涉及到企业家宿命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的财富、人物命运、以及整个故事安排,最终是否具有宿命性。如果具有宿命性,那这个结论与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媒体对企业家形象的描写,是完全颠覆的。

  黄怒波:如果纯碎的探讨结局,我的观点是,最起码不要把中国梦打破。我是从最底层上来的,我更理解作家对社会的深刻剖析和观察。我们这一代,有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认为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结局怎么写,你可以自己把握,我只提出我的一点愿望,希望不要把我们这一批做企业的人的中国梦打破,那样,社会就根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王刚:其实我很欣赏黄总对《福布斯咒语》一句评价:王刚也写出了无奈。这一点我觉得他还是理解我的。

  黄怒波:这种无奈,很多企业家不说,但是我了解,他们比我无奈得多。比如现在很多人在生死线上挣扎,这个心理上的痛苦都是没办法讲出去的。我凭什么要做这么大?我凭要养活这么多人?每天睁开眼,大家都在想这些问题。财富怎么创造的?就是我们这样,在寝食难安当中创造出来的。写小说,你一定要写商人的贪婪,但也要写商人的聪明和智谋;写商人的狡诈与无情,最好还要反映商人的无奈。

  回到我最初的观点,第一,我不是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情绪化,起码现在不要从理论上挑动社会的对立情绪。第二,还是要对社会不同的阶层多宽容,让我们把中国梦坐下去。如果现在就把这个梦很快打破,这对社会是一种灾难。

  王刚:我的理解是:为了一个中国梦能够实现,为了下一个30年,大家应该共同维护这个局面,每个人应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让这个中国梦得以不断延续。

  (采访、整理 本刊记者张军、陈培婵)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