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数据打架隐示“选择性统计”
2009-05-14 05:45: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数据变得格外敏感。消费指数、价格水平、甚至工业用电量、煤炭库存量、房屋销售量,房价涨跌幅……这些枯燥的数据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老百姓的投资选择。
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政府层级,都会有统计数据出炉。虽然我们不苛求不同部门的五花八门的数据完全一致,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数据往往出现本质上的差异。房地产销售情况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统计数据也“打架”不断。今年的房地产“小阳春”曾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有统计说房地产回暖,有的称,所谓的销量增加是开发商托人假买,还有人称,有开发商搞假按揭。
关于深圳房价的统计数据也出现打架现象。5月12日,深圳市国土局发布1—4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披露前4月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加160%。深圳市房地产信息系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4月,深圳市住宅均价已经同比上涨2%,4月均价环比3月上涨11.23%,且首次出现同比上涨。
然而,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调查统计,4月份,深圳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8.8%,并没有出现反转性的上涨。在环比上,深圳房价上涨的比例也只有2.0%,远没有深圳市统计所显示的11.23%这么高的幅度。
国家统计局和深圳国土局这两个部门都是“权威部门”,统计数据相互矛盾。政府的决策和老百姓的投资选择,该拿哪个统计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实在让人感觉是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数据的自相矛盾,固然存在“国家和深圳市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差异”的因素,是否隐隐然也指向“选择性统计”的可能性?多有论者指出,在地方财政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地财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唱多”房价的冲动。所谓“库存消化快,如果销售持续稳定而竣工在短期内难以增加,不排除市场供应紧张情况下房价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性”。这样的话语足以诱使更多的消费者入市买房。
细想之下,在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房地产市场只调整了一年,众多城市房价依然偏高的情况下,深圳市等城市的房价是否就此呈现“V”形反转?今年前4个月,包括深圳楼市在内的全国楼市出现的反弹,实际上是集中了一年的刚性需求集中释放的结果,同时也是今年第一季度的4.58万亿银行信贷催生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仍然会持续繁荣数月。
刚性需求对价格的弹性较大,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在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能有效跟进的情况下,4月银行信贷已经回落到5000亿的水平时,成交量回落实属必然,房价也不具有持续上涨的动力。这波楼市的“撑竿跳”,极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将于5月或6月见顶。楼市的调整至少要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中才有可能真正摆脱低迷,步入新一轮增长。而一些眼前的数据固然好看,却可能只是“泡沫”而已。 陶春宇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