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政治课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育对象从思维特征、文化程度到理解能力等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面对新的情况要提高讲授政治课的质量,授课技巧很重要。这里对上好政治课的技巧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开好头,唤起注意力

  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开头很重要。怎样开好头?这主要是依据讲课内容、听课对象、课堂气氛来决定。我认为,对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办法开头。用问题本身的份量来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类似光荣传统、作风纪律这些经常性的教育,一般可采取引用一个典故、一首诗词、一个俗语来开头,以避免呆板的类同。有的时候,还可取材于现场,随时设计开头,不被原定教案框住。记得有一位老师在讲《美的欣赏和追求》一课时就是这么做的。他一走进教室,发现墙上闪了一下光,那是有个女孩在偷着照小镜子,他便灵机一动,就从小镜予随身带说起,讲“世上没有不爱美的人!”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二、结好尾,启发思索力

  俗话说“豹头凤尾”,一堂政治课如果结尾结得好,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使人感到意犹未尽,引人深思。一般讲,结尾应以授课的内容、目的、效果来考虑,大致可采用以下几种:1、总结式结尾。即在最后综合全课内容、提纲契领,概括出中心思想,使受教育者明确本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2、设疑式结尾。即讲课终了时提出问题,启发大家去思索去考虑,以得出正确的认识;3、号召式结尾。即在讲课尾声提出希望和要求,使受教育者明了努力方向,知道应该怎样做;4、借喻式结尾。即通过成语、谚语、诗歌、典故等来结尾,加深受教育者对本课教育内容的理解,产生单一反三的效果。

  三、举好例,加深理解力

  在政治教育中,力求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典故、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去说明问题,阐述道理,把道理融汇于事例之中。一位老师在讲《纪律与自由》一课,为了使大家明确自由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人要自由就必须受一定的限制,不要纪律就没有自由可言。就讲了火车只有在轨道上才能自由奔驰,城市交通路口要有红绿指示灯才能保证安全通行的事实;为了使大家懂得纪律对军队来说更为重要,就讲了古代的孙武演练斩吴姬,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了使大家认识到纪律是战斗胜利的保证,就讲了吴清华报仇心切私自开枪和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这两个不同角度的事例,从而使这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取好材,增加吸引力

  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都喜欢追求新事物。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能更好地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也容易理解。所以上政治课在引用事例说明道理时,最好引用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例。在举例时,要尽力用本单位的先进模范典型,这样大家对你讲的课就会产生亲切感。因此举例应宁近勿远,比如给大家讲解如何看待物质利益,若举居里夫人不求名利、不为奖金,精心搞科研的例子,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效果,但若举对越反击战战斗英雄安忠义“钱,能买来我的双眼和一条腿吗?”的肺腑之言,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效果也许会更好。

  五、表好意,增强感染力

  语言是讲课最基本的要素,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思考和理解,主要借助于授课人语言的表达。富于感情的语言,给人以联想;推理严密的语言,给人以启迪。因此,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授课内容是政工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借助于书籍,多摘录些富于哲理的名言警句;二是留心积累生活中的丰富语言;三是要学点形式逻辑。

  六、设好疑,开发想象力

  古人说:“学问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政治老师在讲课时应注意用“设疑”、“设问”的方法,在设疑提问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通过横向扩张摆矛盾的方法,把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引导大家去思考,使认识不断深化;二是通过纵向联系解包袱的方法,引导大家层层剥皮,步步深入,把问题一个个搞清楚;三是通过引而不答,留作悬念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反复琢磨,长期思考,开发其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