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粮食安全的真问题


郑风田:粮食安全的真问题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那个曾经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布朗先生最近又撰写了一篇文章,叫“粮食短缺可使文明毁灭”。他认为“贫困国家的粮食危机可能导致政府崩溃,这是对全球稳定的最大威胁。而粮食危机则是环境日益退化的恶果。粮食短缺及引发的粮价上涨正在使贫困国家陷入混乱。

布朗先生一贯的作风就是危言耸听,有时会讲对少部分,但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的观点都错得离谱。比如这篇文章提出的上述观点就不着无际,完全是从西方人傲慢的角度来看待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出的解决全球粮食危机药方也只能是看看,因为布朗先生太不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了,雾里看花。所以我们也应该同样对待,千万不能当真。

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不稳定带来的,粮食危机导致政府跨台的根本原因政局不稳带来粮食安全危机。布朗先生搞错了因果关系。

布朗先生认为贫困国家的粮食危机导致政府崩溃,这是对全球稳定的最大威胁,这类“失败国家”可能输出疾病、恐怖主义、毒品、武器和难民。其实他刚好把原因与结果给搞翻了。正确的原因是,欧美等国家一直在全球不余遗力地推广什么普世价值,把选举、人权等当成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不少贫穷的国家不切实际地输入那些他们奉为圣经的选举民主。这些发育不成熟的民主在贫困国家不但没有带来丝毫的繁荣与财富,但却首先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反复更替与动荡,冲突与仇杀不断。这些冲突动荡使不少国家的政府根本无力去组织农民进行有效的农业生产,从而导致国家粮食生产供给出现大问题,而粮食供给出现问题又使政府倒台。不少国家就这样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去。所以追根溯源,粮食安全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欧美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输入乱政的民主所致。

粮食安全之所以出现问题一般都是由人祸而非天灾带来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稳定,如果政局稳定,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一般粮食安全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除非出现大的天灾。即使是大的干旱洪涝,人类也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与农田水利设施得以有效地缓解。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一直因为选举分杀,不断陷入动荡,就无法对这些抗旱防涝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从这点来讲,全球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最该检讨的是欧美国家的那么狂热的民主斗士,这一点布朗先生恰恰给忘记了。

 

为了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布朗先生提出了B计划,还认为这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即削减碳排放、控制世界人口、消除贫困以及恢复地球自然系统和资源,来挽救文明。

他认为B计划的规模和紧迫级别将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动员类似。这个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采取大规模行动,使2020年的碳排放比2006年减少80%;到2040年,把世界人口维持在80亿;消除贫困;恢复森林、土壤和蓄水层。

 

我认为这些观点大多数不靠谱,或者回避了最重要问题。

朗先生提到2040年,把世界人口维持在80亿;但目前欧美美化的民主选举恰恰成为全球人口控制的最大障碍。 要想控制人口,就要首先改变欧美大力鼓吹的民主。

以印度为例,印度的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估计要不了几年就会戴上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帽子,许多人认为印度的不作为人口政策将最终摧跨印度,为什么印度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呢?这都是欧美人所一直美化的选举给闹的。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政客为了取悦选民,不敢强制推行节制生育。1976年,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尝试着控制人口,400万人在1个月内强迫节育,结果在第二年的大选中就被选民抛弃。以后哪个政客都不敢提这事,都怕触犯众怒,丢了选票,生育以自愿为原则。印度人口已突破十一亿,但印度的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度的民主选举制度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口往上恶性膨胀而干瞪眼,直至毁灭的那一天。西方一直大力鼓吹的东西不但解决不了人口爆炸问题的,反倒是人口爆炸的原因,是一个极大的反讽。

布朗先生大力鼓吹的禁碳排放行动我们也应保持警惕。

在布朗开出的药方中,把碳排放置于第一的位置, 他提出2020年碳排放采取大规模行动,使2020年的碳排放比2006年减少80%。如果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禁碳排放,首先应该从发达国家开始,因为他们人均资源消费、人均汽车量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现在不少欧美不怀好意的人士提出征收碳税,想以此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量进口,实际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如果如布朗先生所讲: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欧美这些发达国家都一直多排数年了,不能让发展中国家刚刚发展一点就借碳排放进行打压,这些提议我们应该加倍小心。

布朗先生提出恢复森林,甚至提出必须禁止全球森林砍伐,也是极不靠谱的。

主要的原因是违反了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如果禁止了森林的砍伐,就没有人愿意种树了,其结果只能是树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这是全球最知名的《经济学季刊》最近一篇多年观察数据的一篇论文的研究结论。该文证实,林木的需求导致供应量增加,从而增加森林覆盖率。如果一刀切地禁止了砍伐,没有了需求,也就自然没有了供给。美国YALE大学经济系知名教授MARK R. ROSENZWEIG等在QJ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最好的五大期刊之一)上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这可是QJE创刊以来刊登的为数极少的林业方面文章,如果没有严密的论证与新颖的观点,不会被大名鼎鼎的QJE登出来的。ROSENZWEIG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观点。即:林业市场究竟是供给带来需求还是需求引导供给? 如果需求产生了供给,这样由于大家需求林产品,林农们就提供这种产品,这样慢慢林子就会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就越来越高了。反之刚好相反。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了需求,或者人为地抑制了需求,比如禁止砍伐,林子就不会被种植,森林覆盖率就难以提高。林业的发展只有人类对此类的产品需求愈来愈多才产生越来越大的供给。ROSENZWEIG教授以印度等国多年的大量数据为资料,通过大样本的数据证实,正是对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才导致印度有更多的林产品供品,由此使印度等国的森林覆盖率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如果人为地压抑消费需求,禁止森林的砍伐,林木的供给就越来越少,大家都不种的结果是森林的覆盖率越来越低。其实这个理论很好理解。比如,因为大家需要木质家俱,从而产生更多的木材需求,而木材的需求又刺激农民去把荒山秃岭都种上更多的树木来满足这种需求。如果没有这种需求,山就让它荒着吧,没有人愿意有积极性去种。或者没有一个良性机制,大家可能只想着砍,没有什么积极性去种植林木。

目前不少媒体一直在无意或者有意的误导大家:砍一颗树就好象引来了水土流失,引来了气候变暖。这种误导的宣传其实一直在帮倒忙,不能把做林业种植的林农都想象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如果政策得当,他们可以在种砍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我们也收获了林子。极端的禁伐只能取得与我们的愿意相反的事情。

 

总之,粮食安全绝对不仅仅是水土碳排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它的背后涉及到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些原因才是粮食安全问题的真正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保持政局的稳定,通过各种有效的粮食安全政策,才能真正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粮食安全政策得当,加上技术进步,无论从短期或者长期看,我国都不应该出现粮食安全危机。当然如果不顾国情,随布朗等乱忽攸的专家观点起舞,出台一些瞎折腾政策,乱给粮农们发出错误的信号,粮食安全则真会出现大问题的。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