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社会需求不应理解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寻找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是永远做不到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实际上是乱点鸳鸯谱的纸上文章而已。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把握社会结构的大格局和大趋势。

 

至少在今后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大格局将一直是社会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两个部分。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无机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是我们教育的起点。社会精英教育就是要设计层层科学的“筛子”进行筛选,选出社会精英人才。并且不是一筛定终身,而要给予许多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人各有才,要开拓不同的筛选途径与办法。普通劳动者教育就是在作为现代人必备知识的普及教育之后给予各种劳动技能的培训,发给各种专业证书以利于他们在市场中竞争。当然社会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不是绝对区分而不可逾越的,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有一部分互相转换、互相渗透,教育机制也要有利于这种转换与渗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人才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人们失业与再就业是一个规律。未来社会产业沉浮更新更快,结构性的社会失业与再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学科专业过细的专才教育,代之以基础知识的通才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同时,还必须有广泛的再就业培训的社会教育体系。

 

全球化趋势将在21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将进入中国,中国将走向世界。因此,中国教育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无疑,外语教育就特别重要了,尤其要着重外语口语训练。没有外语工具,中国如何走向世界?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将严重缺乏,特别是普通劳动在高福利社会成长的本国公民中是不屑一顾的,因此经济发达国家要维持其经济发展,必须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劳动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最丰富,中国劳务出口将是一个大好时机。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并具有强大竞争力,教育是关键。普通劳动者的外语教育也同样重要,而且不仅学习英语,还应加强法、德、俄、日、西等重要语种的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分别到相应国家去竞争。全球化还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应有更多的世界地理、历史、国际法和其他人文知识。

 

全球化是双向的,13亿人口的语言和文字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和文字,理应让更多外国人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国际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要加强对全世界开展中国文化的教育,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并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课,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在基础教育中,要重视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教育。不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爱国主义从何而来?现在中小学中把历史、地理等课程当作副课,甚至不考试,这是非常错误的,是与爱国主义教育南辕北辙的。中国是社会主义中国,因此,生动、丰富和实在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社会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及时适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