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长,秋雨短


 

可怜的余秋雨,自从去年地震中“含泪劝告”上访家长后,人生便多了“含泪”的景观,很多人都忍不住“到此一游”,撒泡尿再走。我也不例外。甚至有人干脆叫他“余含泪”、“鱼大湿”。笑死人。虽然我也骂他,但仅针对这一件事。我仍欣赏他演讲中的部分言论,欣赏他在《文化苦旅》中的敏感与动情,那种大格局与小感伤相得益彰的感染力。

最近有个叫“桑普“的人在香港《蘋果日報》著文攻击他,他坐不住了,很愤怒地回应了一篇《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4efe0100d6oo.html),我读完桑普的文章再读余秋雨的文章,发现余大师又授人以柄了,仅标题就起错了,因为人家只是批评并非“污辱”,只针对他个人并非指向“中国人”这个群体。他借用这些语境,有点狐假虎威的意味,泄露了心虚。

毫无疑问,余秋雨在“含泪劝告”的博文中表现得既书生气又不乏奴性,但真的要严肃批判一个人我觉得应该公允点,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有理有据,不要恶意揣测。那个桑普说着说着就扯到秋雨“文革旧罪”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次只谈一件事,只批评人家的一个错误,不要每次大师一得痔疮,就非要揪住人家以前得花柳病的事不放。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一篇蠢文章、一个坏行为不足以证明他就是一个坏人。我个人仍相信余秋雨是一个良善的有学养的作家,他的一些文章曾深深打动过我,我也相信他对地震的悲痛与泪水是真诚的,他对中国及灾区人民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虽然诉诸笔端总难免做作、自诩甚至夸张和肉麻,但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虚荣病,不是吗?而那些“大爱”、“至善”之类的语汇,对应的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让人迷恋的“大境界”的拿腔捏调,个人好恶,无可厚非吧。

这些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很多,有人批评他的散文“煽情”,指出“硬伤”,有人揪出他的“文革旧帐”,还有人说他频频现身娱乐现场是“文化口红”,连他的前妻也被翻出来了,那个叫李红的女人也真是,搞得像受害人的架势,言辞中仍闪烁怨气,不够圆滑和高明。这境界还真没法和余大师琴瑟和谐。记得当年得知余秋雨的妻子是马兰时,我跌破眼镜,断定是二婚。中国的传统文人,尤其像余秋雨这把年纪的,老婆队伍中鲜有光彩夺目的,多半是大婶大妈母亲型的贤内助,余秋雨突破常规娶到马兰不容易,亦能想象那是出自内心的爱。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余大师还是比较有真性情和赤子心的。

那个叫“桑普”的文章观点我很赞同,但不喜欢他谈到秋雨时的部分言辞,仍带着一股文人相讥而不是理论争鸣的小家子习性,本来你占九分理,人家占一分,但你偏要让人家一无是处,甚至夸大其缺陷。这就不公平。即使对待一个罪犯也不能量刑过度,难怪余秋雨要愤怒。但余大师的反击更失水准,逻辑都成问题,低级错误频频出现,我简直不能相信那些话真是他说的——

“香港的几位作家读了这篇文章后立即告诉我,写这篇文章的,一定是大陆文人,因为口气、文风只能是大陆的。对此我真正愤怒了,不是因为它针对我……”

奇怪,大陆怎么了?这跟大陆文人的口气、文风有什么关系?难道说看待别人批评得有无道理还跟此人是香港人或大陆人有关系?是香港人秋雨就不愤怒么?而秋雨所谓的“香港的几位作家”也着实讨厌,有煽风点火之嫌。

“目前在全世界,包括那些对中国有对立情绪的国家,也没有一个人认为,512地震主因是人祸,而不是天灾;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中国人民在这场大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大爱精神是不存在的,是灌“迷魂汤”。美国没有人这样说,法国没有人这样说,日本没有人这样说,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这次地震一周年,世界各国媒体又都来了,也没有一个记者这样说。但是,有几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却这样说了,而且在国际媒体上振振有词。”

那个叫桑普的再傻冒也不会否认5·12首先是“天灾”,他只是在问责本可以避免和减轻这场“天灾”的人祸之罪。秋雨玩这种偷换概念的把戏,低级得让人笑话,还举了日本人侵华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例子。然后呢,又是那种参照“美国、法国、日本怎么说”的狗屁逻辑,把话语权交给外国,好像因为外国没这么说,所以我们这样说就没道理,那反之是不是意味着外国说了就正确呢?还念念不忘把“黄皮肤、黑头发”给描出来,显得他自己介意似的。

“直到今天,居然没有出现任何瘟疫、饥荒、逃亡、难民,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为什么一定要闭着眼睛否认这个发生在自己祖国的奇迹,却去玩弄什么“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词汇去诓骗外人呢?你作为中国人的良心放到哪里去了?”

瞧,又拿大帽子欺负人,好像余秋雨就代表“中国人”、代表“良心”。而且把“没有出现任何瘟疫、饥荒、逃亡、难民”看作是祖国的“奇迹”,让人哭笑不得——到底是夸祖国呢还是骂祖国?而对方发表在香港媒体上的那篇文章被他说成是“诓骗外人”,外人是谁?

“我可以断定,这些人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因为他们一再宣称任何捐款和援助都会让当地政府贪污。这种谎话,其实也在阻止来自世界各国的捐款和援助。”

天,他真勇敢,这种不负责任就“断定”的混帐逻辑怎么出笼的呢?太低级太没水平,简直是太过分了。批评和问责只需要有理有据,和捐款、默哀有什么关系?如果说那个桑普对余秋雨的批评有“恶意”之嫌,那么秋雨的“恶意”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低劣更蠢相。怪不出余大师此文一出,连不认识桑普的人都出来批驳他,一个叫颜昌海的人的反击文章颇为有力,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链接: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03520-2.html#)。

唉,可怜的余秋雨,越来越老眼昏花,翘着兰花指写文章,迷失在他所迷恋的“大境界”的文化迷宫里而失掉个人之血肉风骨,为写而写,为让人舒坦、感动而写。连陈鲁豫这样无脑的时尚女性,在他笔下都快成思想者了,足见中国的世道人心对一个良善文人的侵蚀有多可怕——绝对是润物细无声。老实讲,我不认为这都是余秋雨个人的选择与意愿。他更像是时代和政治的产物。

但没有人是完人。余秋雨不是,批评余秋雨的人也不是。批评和辩驳都可以,但应该就事论事,就理论理,不要成为文字游戏的大比拼——看谁比谁更会骂人、更会隐喻、更会讽刺,把本来很值得提倡的理性争鸣变成滑稽的口水仗,忘了为何而辩。

 

 

  

 

                                                                       2009522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