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文学评论集
现场批评
前言
我在现场
我在现场,底层的业余的 文学的现场,十余年来,不曾间断。一方面是自己的创作需要不断思悟,感悟源流,力求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常怀敝帚共赏之心,通过阐释与阅读,力求使公共艺 术经验成为更多作者的私人经验,于是不知天高地厚常操评论之业,并将这种田野式的批评作业称为现场的文学批评。
真正的现场批评,如古已 有之的感悟式批评,是相对于学院派史家文学批评而言的。学院派为传承、作史、教学而研究,以史家眼光评论已发表、出版的固化作品,面对整个文学而非作者个人,目的是将作家个人艺术经验提升为人类公共艺术经验。而感悟式批评,或曰现场批评,多针对具体作者尚未固化的作品,在创作进行中,或发表前,发表意见, 以期将公共经验转化为被评论者的个人经验,现场对创作施以审美调适,参观者也可就此现场反思自己的创作。因而,现场批评与史家批评是文学批评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实施审美干预的互 为补充、共同履职的两个不同类别。一般地说,史家批评更为系统、严谨、更着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及为文学史贡献的经验与教训,面对积累公共艺术经验的需求,常常显得铁面无私;现场批评更为即兴、纵情、更注重作品在作者创作史里的位置以及超越自我、进入文学宝库的可能性以及需要补充的艺术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面对创作个补充体经验的需求,常需温柔一刀、致人命门、发人深省。高明的现场批评与史家批评一样需要站在文学史的高度,需要熟知人类已有的艺术经 验,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和作品,需要懂得文学的审美的规律。但是,史家批评立足公共艺术经验,并不需要亲手创作的经验,没有创作经历同样可以做出很好的批评;现场批评则要为具体对象选择可能是最需要的艺术经验,非有自身创作经历不可,否则很难断定作者所处的具体阶段,也难给予具体的建议。所以,史家批评更 多的像理论工作者,现场批评更多的像技术工作者。技术离不开理论并且最终是要达到理论期望的效果,理论如要转为效果同样离不开技术的运用。
可以肯定,无论是史家批 评或现场批评,如果所追踪的作家群始终是最前言最活跃的那一群,自然是莫大的荣幸。但是,这需要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有可能并有精力抓住这群人,与他们共进 退。显然,大多底层业余批评的爱好者没有这种条件,即使潜心研究,也未必能比有条件者做得一样好。为什么不关注自己的周围,关注自己目光能及的作家和作品呢?而且,传承的根基在底层,在未出名前,在作业现场。文学批评如果仅仅是为了选一批作家作品进文学史而不是促进文学水平提高和创作繁荣,批评的重要性就被大大缩小。文学的真正希望在田头哪些正在作业的人中,批评延伸到田野现场,可能为文学担当起催生或保姆的作用。
正是这种乡间农民式的朴 素想法,使我不揣浅陋地坚持在文学创作的现场,与身边的朋友们、网上的朋友、目光所及的作家们一起探讨创作的子丑寅卯。记得当年有人嘲笑我在问石斋文学批评论坛开了一间托儿所想当小保姆孵出一群丑小鸭来,我本不为学问与名利而求索,也无本钱跻身大雅之堂,私心对这种讥讽反倒十分满意。当年集聚在问石斋的文友中sieg(七格)、眼镜蛇(杜鸿)、尚爱兰、恳纳、
我七十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八十年代初系统自修文学批评专业,1984—1986年间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方向仍定位于文学批评。毕业以后,从县委宣传部调到县委政策研究任职,业余时间只能与身边的作者交流探讨,无力从 事系统的文学批评。时间紧任务重不说,那时没有互联网,阅读与批评作品除了买书、订刊没有第二条路。既无第一时间阅读作品的便利,又无系统研究的必要与可能,注定我不可能走学院派批评的路,只能待在现场,期待有感而发。很长时间,评论的对象仅为身边作者。九十时代后期上网以后,赶上网络文学的启蒙期、疯长 期、盘整期,天南地北一群认识和不认识、爱好和专业、知名和不知名的网友、作家扎在一起,读、写、评、砍,以字见学见性,全凭功力,无关声望地位。这类草 根式的文学活动,虽不为业界重视,却与创作实际心脉相扣;虽然不出批评业绩,却不断生出现场批评的信心与快乐。网上网下十余年的坚持,终有今天的这些现场文学批评的纪录。
由于现场批评的普及性质,决定现场批评多是使用轻武器快速、准确扑向目标的阻击战,不是使用重武器、集聚大兵团的阵地攻坚战。所以我并不期待评论界从传统功用的角度来评判它是 否具有文学批评的真实价值。因为在现场,是现场,价值属于现场,并且主要是底层文学活动的现场。只有确认底层文学活动现场属于整个文学活动一分部之后,它才可能被认为是整个文学批评的组成部分之一。个人从不怀疑现场批评的重要性。至于我所从事的现场批评是否属于好的文学批评,它仅仅与个人的学识修养有关, 并不影响这一批评形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普及是为了提高。现场批评虽然主要是、却不仅仅是帮助作者超越自我,与系统的严谨的史家批评一样肩负着倡导艺术理性、促进创作提高的责任,不能因为现场批评的即兴、零星、启蒙而播种谬误、贻误子孙。在现场批评理论建设缺乏的情况下,我的个人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文学本真与公共经验的认同与遵守。现场批评对重大理论问题虽不难以勾勒出清晰图景,却一定得有所觉察;对创作经验虽然难以概括提升到公共艺术经验的程度,却一定得有 所触及;对作者及作品的价值虽不一定给予史学角度的评定,心中却一定得有其是否可能进入文学史的想法;对既往的艺术经验虽不可能全面阐述,却一定得尽可能 多一些潜台词;对创作前沿的动态虽难以系统研究,却一定不能一无所知。总之,虽为底层的草根的现场的批评,却多少要有一点批评专业的素养。
二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对经验的指认。识文知人是评论的基本功,首先是诚恳阅读,综合运用理论、经验、感知手段,对作品作者作出基本判断,然后确定从何处入手交流自己的看法,如 何表达自己的建议。批评就是把此人作品放到文学大海中寻求其目前所处的阶段,寻一条进入中心的最佳路线图。惟其如此,才可能使作者思考他所缺失的公共经验,寻求超越自己的突破口,使批评跳出就事说事的圈子,不知不觉间注入一种艺术理性。为此,仅仅熟悉创作理论可能仍难胜任,亲历亲为的创作经验更有利于对创作心态的指认,更容易引发作者的思考。
三是对现场氛围的把握和形式、内容的选定。现场批评是一对一的精光脑袋的较量,批评者既要使自己的言论对作者和傍观者有所启发,又不能好为人师,真不是有水平就一定做得好的,还须学学佛祖传经的本事,无不因人因事因时置宜,讲究“啐”、“啄”同时,方能接引有缘。争论可以言辞犀利、知见明确,态度却必须真诚友善、容人反驳置疑。 如果情感发生顶牛,则前功尽弃。虽卓见不移,却无须使批评变为意气纠缠。
四是批评文本与批评价值独立性的追求。知见、文采、心性相结合,使批评在一对一交流的同时,具备一对多交流的可能性,使文本提倡的公共经验有可能为更多作者重视和接受;使批评成 为现场的劳作的心灵状态的纪录,可以当作批评之外的散文、随笔、杂文来读,借作者的创作说事,学识、性灵应坦然纸上;批评的价值不只相对于被评论的作者, 更相对于批评者的艺术知见和人生经验而存在。那么,感悟式批评这一主要用于现场作业的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可供独立阅读的艺术品种。
我在现场,创作的现场, 交流的现场,生活的现场,灵魂的现场。十余年现场的纪录,整理成“文本对话”、“阅读回应”、“文友漫评”、“文体探微”、“文心若禅”、“网坛纵论”、“感悟源流”七个部分。可能是现场批评的探索之作、草根批评的写实之作、底层文场的心性之作,也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之作、有辱神圣批评的泛泛之作。好在 它已成为过去,结集是为纪念那些值得怀想的投入与激动,无意为微不足道的现场努力争一席之地,更无意与严肃正统的史家批评一争高下。十余年我在现场,作业 着并思悟着,这就够了。如果我现在死了,权作墓碑;如果再活十年,就将它付之一炬。
2009年5月20-22日
目 录
前言:我在现场
文本讨论
天鸟《晚春》
天鸟《芙蓉临风………………………………………………………
阿蜜《长河一声叹》…………………………………………………
春子《与夜低语》……………………………………………………
紫薇《乡村纪事--楠溪江》………………………………………
紫薇《芙蓉村》…………………………………………………………
老枪《妙处难与君说》………………………………………………
大佛《我很痛》………………………………………………………
假正经《我病了,左手和右手》……………………………………
元年《沙湖漫忆》………………………………………………………
元年《雪地里的背影——读<三毛>》……………………………
恳纳《振作、上路与无语》……………………………………
童话《四年孤独》……………………………………………………
童话《 苓满》…………………………………………………………
猫猫王《王猫猫的故事》……………………………………………
卢军《石磨》……………………………………………………
卢军《窑祭》…………………………………………………………
kingna《孤独的黄昏小调》………………………………………
SIEG《形式国》……………………………………………………
林瑟《珍珠岁月》……………………………………………………
伽西莫多《重建文学研究的感性乐趣——我看李辰冬和他的<知味红楼>》……………………………………………………………
鬼金转东西《小说中的魔力》………………………………………
蒋林《集体狂欢里的孤独写作》…………………………………
关圣力《读秦客小说<对陌生的女人我们能有多少了解>:个体的寂寞与群体的狂欢》………………………………………………
也说《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
纸条漫兮………………………………………………………………
周士华《瓷器》………………………………………………………
海儿《当爱情偶遇生命》……………………………………………
老枪《士穷节乃见,世浊道不孤》…………………………………
Qy 《离开现场》……………………………………………………
Sieg儿歌 ……………………………………………………………
蓝亭《诗人何为?》………………………………………………
风儿《陨灭的诗篇》………………………………………………
空水《我和我的书》………………………………………………
吴过《网络文学:一把双刃剑》…………………………………
sieg《继续梳理概念》………………………………………………
紫微星《谁是沉默的大多数—谈谈王小波》…………………
鲁达《怪眼看鲁迅》…………………………………………………
面包《现代文坛需要鲁迅》…………………………………………
假正经《崩溃的图腾》……………………………………………
陈经民转胡发云《负重的远行者》………………………………
malan 《虚拟世界》…………………………………………………
samimi《谈“艺术的欺骗性”》 …………………………………
白瑞兹《是的》…………………………………………………………
李原《一个字就应该是一颗子弹》………………………………
李原《 用屁股欢迎西北风的到来》……………………………
李原《只是我现在的功力不够》…………………………………
老挖《 “禅悟的经历不宜告诉没经历的人”讲的是“不可说”》 ………………………………………………………………………
安安《同化》………………………………………………………
恳纳《酸不酸,由你评价》…………………………………………
答燕归来问……………………………………………………………
写在尔东《每日独语》后……………………………………………
珺娘紫伊《善待生命》………………………………………………
巫婆豆娘《经典著作与畅销书》…………………………………
孙占林《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
花飞雪《我对真正儒家的粗浅理解》……………………………
春风一木《让国学热不妨来得更猛烈些》……………………
刀《关于陈寅恪诗的误读》………………………………………
金枫吟转《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02月07日《重新发现民俗节日的真正含义:春节万岁!》……………………………………
常德明《与符号书》………………………………………………
晏子转帖《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
恳纳转《在思想者阵地上,没有中国当代文学的身影》…
金枫吟转王元化《我的三次反思历程》………………………
金枫吟《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文明优秀成分之基础上打造现代文化文明的基本构架,实现中华振兴的世纪梦想》……………………………………………………………………………
金枫吟《此文基本观点是否有所偏颇?——顾乃忠: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化转型》………………………………………………
花如雪转:发如雪《新文化的使命》………………………………
复宋传恩………………………………………………………………
白丁《远离都市 安心写作》……………………………………
加菲《离歌》…………………………………………………………
刀《诗歌,低于生活,更低于生命》…………………………
杨禹转药哥博文《闲谈网络文化与纯文学》…………………
纸条夜青花瓷…………………………………………………………
复挽秋…………………………………………………………
豪雨惊风提到残雪说王安忆抹杀青年创造性、她该回家织毛衣…………………………………………………………………
阅读回应
风儿《假若我是洛丽塔》读后………………………………………
谁把爱情交给萨克斯呜呜泣诉……………………………………
用心灵抚摸城墙上的旧砖…………………………………………
嗅出了人生的辛凉?………………………………………………
也许应该跟着感觉走………………………………………………
令人敬畏的乡恋情结………………………………………………
无事不可对人言与无事需要对人言……………………………
惟嫌抉择……………………………………………………………
也说王小波…………………………………………………………
我的经验也许更管用………………………………………………
夜的恐惧………………………………………………………………
槛外紫薇………………………………………………………………
高跟鞋的妙用与灵性的丧失………………………………………
心是一件可爱而又可怕的东西……………………………………
顽石在春天安眠………………………………………………………
中国男人与性爱质量………………………………………………
中秋乱弹………………………………………………………………
想起陶渊明与王维…………………………………………………
我想的是另一类问题………………………………………………
人生本是一大劫………………………………………………………
看把你臊的……………………………………………………………
恭喜吴过………………………………………………………………
非死一回不可…………………………………………………………
想不清楚的和说不明白的…………………………………………
从方舟子关于朱海军之死的声明说起…………………………
天书臆读:Sieg与《蕾丝》…………………………………………
初读《黑曜石圈》……………………………………………………
指出几点批评《迷宫》的方法………………………………………
浸蚀要离………………………………………………………………
向苦难求证……………………………………………………………
痛定思痛的静美………………………………………………………
《狼图腾》:狼吟中的振奋与遗憾………………………………
文友漫评
一领侠衣网上飞…………………………………………………
好一只勤奋而慵倦的小“猫” …………………………………
孔林多鸟…………………………………………………………………
一种感觉和两种可能…………………………………………………
说说天魔俞白眉………………………………………………………
《理科创作群》的讨论………………………………………………
看后就说……………………………………………………………
评雍人诗二题…………………………………………………………
析杜鸿小说的语言艺术………………………………………………
青春飘泊的痛感与美感………………………………………………
用灵魂低唱……………………………………………………………
简说流氓燕……………………………………………………………
心灵向往与困顿的本真叙述………………………………………
《中国知识腐败档案》: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书………………
文学将在读屏中重生…………………………………………………
近智者小说大家——吕志青………………………………………
界限模糊之后的邂逅与寻找………………………………………
善恶相兼的人性麦田…………………………………………………
《湮尘》:野士风范 苍凉壮歌……………………………………
荡气回肠、拷问良知的警世史诗…………………………………
你在用颤抖的手触摸城市之心吗……………………………
文体探讨
小说创作与批评感言20篇…………………………………………
说散文15篇……………………………………………………………
诗禅对悟………………………………………………………………
文心若禅
夜空下的喃喃自语……………………………………………………
世纪末的空虚、文学的空虚以及我的空虚………………………
你无法诱惑我…………………………………………………………
赏习惯种种……………………………………………………………
《评论与研究导读》序………………………………………………
人是天定的流浪者……………………………………………………
流放孤岛…………………………………………………………………
答杂文作者冯谰………………………………………………………
手把屠苏敬少年………………………………………………………
抱炉烹茶看博客………………………………………………………
读书看帖…………………………………………………………………
秋思……………………………………………………………………
与70后、80后一起成长着…………………………………………
满脑子《冰消云门》…………………………………………………
网坛纵论
我这样看待网络原创文学…………………………………………
如何办好文学论坛…………………………………………………
穿着得体网上行…………………………………………………
对武汉四家联办网络文学研讨会的八点建议…………………
梦,或者是一面镜子…………………………………………………
谁是网络作家…………………………………………………
替伪文学青年说一句话……………………………………………
对网络作者的一点建议……………………………………………
谁是作家………………………………………………………………
不识忧喜与不肯长进………………………………………………
情网征文述评…………………………………………………
寻找2003年的激情…………………………………………………
网络中的新汉语文学………………………………………………
携手走过盘整时代…………………………………………………
从东湖社区汉语天下两次在线放谈看社区开放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无隐私?…………………………………………………
亲历网络文学十年…………………………………………………
有感汉语天下讨论省作协修改章程吸收网络作家入会……
感悟源流
笔名新探………………………………………………………………
文学与吃饭……………………………………………………………
神游方显精神的另一面……………………………………………
艺术孤寂与生命孤寂………………………………………………
传统的颠覆与重建…………………………………………………
简论文化道统
从官方到民间…………………………………………………………
站在现代性的立场…………………………………………………
自觉的写作……………………………………………………………
新汉语写作:把匕首对准自己心窝………………………………
寻找21世纪文学新经典的可能性………………………………
还游戏予文学…………………………………………………………
文学是玩的……………………………………………………………
转型时期,我们深爱的文学………………………………………
一路呓语………………………………………………………………
现实道德与文学道德………………………………………………
为什么巫也不那么可怕?…………………………………………
有感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部讨论《给当今文学
洗个脸》……………………………………………………………………
批评的失落与归位…………………………………………………
写作中的私人化倾向………………………………………………
与孙元书………………………………………………………………
要拒绝一些东西………………………………………………………
赤裸精神于后位………………………………………………………
写作者的姿态…………………………………………………………
文学的难………………………………………………………………
五四与鲁迅……………………………………………………………
城市文学:梦中情人
文学与佛学……………………………………………………………
我读城市文学…………………………………………………………
文学艺术与“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