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0年刚到的时候,曾被渲染得十分可怕的计算机“千年虫”问题,被事实证明是虚惊一场,全球平安无事,无“虫”可捉。要知道,全世界已经为此耗费了6000亿美元的财富,而最大的受益者是IT产业界。此后有人评价,“千年虫”不仅可能是20世纪最大的阴谋,而且也可能是设计最成功的阴谋。
近一年来,有关“通用”破产的说法,越说越像是真的。无论从政府得到多少资金救助,还是与菲亚特的谈判如何进展,破产的程序似乎都在所难免。而且,奥巴马及其政府直接施以压力,经常对此事表态。美国政府对通用及汽车产业的态度,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公众似乎都把这事情理解成新总统新手段。
通用可能破产的消息,刚刚告知公众的时候,国际上都在猜测是不是美国打算放弃汽车产业,随后在猜测最强烈的时候,奥巴马出面说不会放弃美国汽车产业。通过与菲亚特的合作,生产小排量、轻便的汽车,这是传达给大众的信息。
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业界人士,包括官方主管汽车产业的头面人物都出来说话。弯道超车、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以及把汽车产业发展列入十大产业振兴经济规划,似乎很多人都在描绘未来中国的汽车业再现发达国家曾有过的辉煌。
但我觉得这件事情没这么简单,美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态度,纯属一场阴谋,这个阴谋绝不亚于“千年虫”。
甚至于这个阴谋,在奥巴马上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他会成为贯穿奥巴马政治生涯中的一条经济政策主线。
所谓阴谋,是不能马上告诉别人的那种事,必须用通用汽车来做一个大的伏笔。
这个伏笔的背后,是未来主导全球城市交通代步的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学名叫电动乘用车(EV)。
这场阴谋的开始,是上一个阴谋的终结。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误导了整个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个阴谋给他们留足了准备时间,而当前恰恰是“纯电动汽车”阴谋启动的最佳时机。
人们对此事的认识,在几十年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递进过程,与此相关也存在三重极限考验的逻辑。
第一层认识——汽车,不但是马路杀手,还曾是大众杀手。
1952年12月,由于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约4000人。
199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使烟雾的浓度严重超标,在汽车拥有量超过500万辆的美国第三大城市洛杉矶,在短短的两天里,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为平时的三倍多。许多人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
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世界8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2004年5 月11日,法国环境健康安全理事会发表报告指出,法国每年有近万人被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污染夺取生命。其中汽车尾气是各种污染源中的“第一杀手”。
2005年4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五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同时指出,据介绍,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头号空气污染源,占总污染源的50%以上。
国内外的资料证实,汽车尾气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的重危害,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人们对尾气污染的认识,通过技术改良,已经实现了减少尾气污染的目的,很大程度地降低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担心汽车尾气对健康的危害问题。
污染极限的逻辑——因为汽车是主要排放污染源,所以要发展电动汽车
在1970–2004年期间,《京都议定书》涵盖的GHG排放增加了大约70%(从28.7亿吨增至490亿吨CO2当量),仅在1990–2004年期间大约增加了24%,其中二氧化碳(CO2)是最大的排放源,已增加了大约80%。
最大的CO2排放增长点源自发电和公路交通运输。自1970以来,甲烷(CH4)排放大约增加了40%,其中有85%的增长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利用。
汽车是石油产品的主要用户,据权威统计,汽油与柴油的消耗量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40%,汽车排气污染占汽车对城市空气污染的65%~85%。
我国在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和汽车消费相关政策中,都强调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产业要大力发展,但切不可为了少数富裕阶层的利益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和根本利益、绝不能因私家轿车的泛滥而损害绝大多数民众的身体健康、削减城市公共交通为其代价,如果这样的汽车文明带给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不是福祉而是祸水,中国老百姓宁可回到牛拖马拉的时代。
今天,我国汽车工业虽处在产销高速增长的繁荣期,但有太多的数据证明:中国汽车经济是全世界最不经济最浪费的产业!
前些天,看到主管汽车产业发展的官员在电视访谈中,用美国“千人汽车拥有量”来预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潜力,这不是在蒙人,就是无知。美国人口突破3亿的时候,中国人口早就超过了13亿;美国的领土只比中国少24万平方公里,美国可以用“千人汽车拥有量”这个指标,而中国最好用“每平方公里汽车最大容量”这个指标比较恰当。在中国如果超过了这个指标,汽车还会重现大众健康杀手的面目。
如果,我们直接发展电动汽车,就不存在这个极限。这个逻辑看上去似乎合理,但在后面两个逻辑的面前,显得非常肤浅。
第二层认识——汽车都没油了,人类将会怎么样?
2006年世界能源统计公布的数字表明: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2000亿桶、1630.3亿吨。按2005年开采量计, 可开采40.6年。
预计未探明石油潜在储量可达9380亿桶。预计世纪中期石油产量将达到顶峰包括油沙、超重油、气变油、生物油、油母页岩等, 本世纪后期将进人高油价期。
全球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为180万亿立方米, 可再开采65年。全球已探明煤炭的可采储量为9100亿吨, 可开采155年, 预计全球可采储量随探明技术发展可达200年以上的开采年限。
全球主要耗能国家及时调整了能源战略:2005年美国修改并通过《能源政策法》;2006年欧盟公布了《能源战略绿皮书》;同年日本颁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各国都在强调能源供应稳定和多样化, 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发展天然气、核能、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少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
能源危机、石油危机所带来的一个严峻的思考,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动力源新技术,来驱动跑在路上的汽车?汽车都没油了,人类将会怎么样?
但这似乎不是我们应该去操心的问题,因为我们活不到汽车没油的那天。
石油极限的逻辑——因为没有石油,所以要发展电动汽车
工业化过程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预计到2020 年我国货物周转量将从目前的44212 亿吨公里增加到118700 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仍将逐渐增加,预计城镇居民日均出行次数将从目前的2.6 人次增加到2020 年3.2 人次,小汽车的年出行距离到2020 年将达到2.3 万公里。我国交通业的燃油消耗2005~2010年前后仍将继续给我国的能源供给施加压力。
从原油勘探开发来看,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很大,进口依存度很高。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2010 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8 亿~4.0 亿吨,而原油产量估计只能达到1.8 亿~2.0 亿吨,缺口量将达1.8 亿~2.2 亿吨,2020 年将增加到2.8 亿~3.2 亿吨。2010 年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到2020 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左右。
世界石油生产将在2006—2016年间达到顶峰,尔后工业国家充足的能源供给每年将以2%的速度下降;不仅仅是我国的石油缺口巨大,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和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却迅速增长,到2020年也许会成倍增长,这意味着世界石油将供不应求,世界经济所依靠的石油的生产已经达到了顶峰,石油产量很快将下降,直至枯竭。
石油驱动的经济发展已经逼近极限。“因为没油了,所以要发展电动汽车。”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但还不足以让目前活在世上的人感到恐惧。
第三层认识——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认识由“必要” 转变到“必须”
从1861年开始,人类就对气象进行跟踪记录,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反过来会惩罚自己,温室效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人类对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终于有了全新的认识。能源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动力和后劲问题,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这次大会最大的成就是,人类研究了自己的社会发展方式,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
1997年12月,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发表时,引来了激烈的批评与非议。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发表时,人类开始认真反思,我们与大自然究竟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人类怎样才能保证在自己发展进步的同时不使地球遭到戕害?到2007年《无人世界》一文发表及影片播出时,让所有的人都感到了恐惧。
这三部预言、幻想性的作品,给人们的都是相同的、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
气候变暖,不但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人们这才开始普遍相信,这一现象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类可能活不到汽车没油的那一天就会被热死了。这不失是言耸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相信这会发生。否则就不会有这场阴谋。
气候极限的逻辑:气候变暖随时威胁人类生存,不得不发展电动汽车
如果说,工业排放气体、汽车尾气只是影响了人体的健康,我们很快就能找出很多办法来有效避免这种危害的发生。实践证明,我们有必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减轻燃油燃烧排放气体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程度;但同时也证明了,我们没有根除这种影响。
如果说,已探明的石油只够我们用30多年,那么在30多年后,还可以靠天然气延续30多年,靠煤延续到20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只要能够完成能源技术替代的问题,人类及其所创造的工业文明可以继续向前高速发展。
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不断地投入生产,给我们带来了增长与希望,但同时也证明,并没有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增加,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厄尔尼诺现象的活动是越来越频繁,其相隔的年度也是越来越短。我们在透视并剖析这些年气候所发生的变化时,已经形成了一点共识,那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危害的程度有多大,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有多强烈。
同时我们思考的焦点,已经不是如何减轻燃油燃烧气体对健康影响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石油还能开采多久的问题,而是“在气候变暖、大气中CO2浓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人类的未来还有多少年?”的问题。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述:
气温超过38度,我们可以放假呆在有空调的家里;超过40度,外出的时候可以少穿点,在户外少停留;超过43度,外出可以多穿点,穿一些反光隔热的面料,多乘空调车少走动;如果温度再高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发展一种便携式的空调,带在身上,不就解决了吗?这可能是一个比传统燃油汽车更不经济的产业。
是否可以人人都穿空调服,像航天员太空行走那样生活?方便吗?
所有的人可以移居到高山、极地生活?
来不及了,高山可能正在发生泥石流,极地很危险,冰雪在消融,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不是找个凉快的地方就可以生存的问题。而是全球环境已经不容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
因此,在气候、环境恶化到人类生存的极限前,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气候和环境出现优化的趋势。否则《无人世界》文中的幻想,将变成事实。这才是发展电动汽车最根本的逻辑。
每个阴谋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准确地说,应该是暂不告人的目的。“千年虫”是一个经典的商业谣言、产业阴谋,导演这个阴谋必须有一个同盟,同盟的成员都必须能够从中受益。
之前的20多年,我们看到的多数新能源汽车,多是美欧、日本推出的混合动力双模汽车,更多地处于概念车层面。那段时间,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熟,收取各种各样的专利费,让他们活得很滋润。
当时发展中国家恰恰处于汽车普及发展的初期,国际油价还不够高,电池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若此时推出纯电动汽车,发展中国家掉头的速度会比欧美等国家快得多。于是只好把这项技术搞的玄乎一点,不断推出各种混合动力、双模车,这种车的成本和售价远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无形中给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制造了买不起双模汽车的印象,大众对油电混合汽车根本就不存在渴望。但这刚好实现了推迟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阴谋。
自2007年以来,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对于推出纯电动汽车,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出诚意,双模概念车越来越少,纯电动汽车的概念车开始频出。此时印度的纯电动汽车发展对他们形成了压力,以色列推出的纯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让欧美汽车商预感到,如果再不实施电动汽车的商业计划,可能会坐失机会。
那么,这次借通用破产的阴谋,给欠发达地区一个老牌汽车霸主已经不行了的假象,实际上要达到向发展中国家转嫁传统燃油汽车产业的真正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让石油彻底成为霸权国家的军事战略资源,然后他们会迅速发展纯电动汽车、快速占领市场。这一景象,我相信5年内一定会看到。
电动汽车——科学发展与和谐选择
改善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抉择,今天,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认同和重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已成为了全球人的共识。
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如今,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投资经营的重要原则。
对于工业企业固定设备所排放的CO2,我们可以通过设备改造进行有效回收储存。但对于跑在路上的汽车而言,若想实现CO2的收集,就只能更换动力源。相比燃油汽车,电动汽车的污染物排放可以减少97%,日本三菱最新推出的,准备在2010年上市的电动汽车可以达到0排放。
可以说,发展电动汽车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发展电动汽车,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全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是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和必然选择。
市场化营运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
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我们能够推测出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剩余开采年限,我们能够测算出大气CO2适合人类生存的浓度极限。但所有极限数据表明,大自然给我们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如果我们等到最后一天,才放弃燃油汽车,不是最聪明的选择。如果仅从石油资源开采即将终结的角度来看,设立电动汽车市场化营运项目,仅能说是一个必要性的问题。但如果站在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已经为人类的生存鸣响警钟的角度,设立电动汽车市场化营运项目,是必须性的问题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改善环境、节能减排,必须从现在做起,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燃油汽车作为空气污染源的祸首,其油耗占石油消费总量的40%。通过大力推广、普及电动汽车的应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化营运,就能够为我们节省宝贵的能源,大幅降低对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争取宝贵的时间。
先知先觉的人往往不止一个
历史上,很多次产业革命的最初,都隐藏在某个阴谋的后面,但藏有这样暂不告人的谋略的却往往不是一个。
2006年底,在冰天雪地的冰岛举行的一次“全球青年领导人”会议上,阿加西萌发了具有突破性的想法。
当时,他和扎鲁主动提出要做一个主题演讲,但还未找到发言主题。阿加西坐在雷克雅未克希尔顿酒店的Vox酒吧里, 一边喝着菊花茶、一边提议说:何不把发言主题定为“用电动汽车取代所有传统汽车”?
阿加西问道:“这想法是不是很疯狂,能不能获得成功?”
扎鲁回答说:“是很疯狂,但可以获得成功。”
通用闹破产是怎样的阴谋?
评论
4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