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正民富,国富才能长久


面向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的富民道路选择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专访 

 人民网记者  庄红韬

 2009年4月24日晚

  

   记  者:杨总,刚才您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到了国富和民富,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另外,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完全对立冲突的关系?还是说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杨  总:国富主要是表现为国家直接,不论是通过税收,还是通过财政,或者向一些垄断的国企直接上缴利润的方式,或者以税收完成利润的方式,就是由国家直接拿走的这一部分,由国家直接集中起来的这一部分财富,包括积累下来的,包括通过积累再投入的,也包括像我们国家在美国存的那将近2万亿美金。民富是指公民具体的、私有的、归个人支配的那部分财富,这是两者界定的一个基本标准,纯属个人能够支配,而只有个人能够支配的个人才能用于消费,个人才能用于再生产。如果个人可支配的非常少,那么他连维持基本的生活,或者提升生活水平的都不够,就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消费。如果没有足够的个人积累,那么全国数以几十万计、几百万计的很小的个人经营的小型企业或者微型企业,或者个体户就没有资本去发展。而这些看似很小、但是无处不在的个体经营却在有效地活跃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它既是生产者,同时这些小摊小点数以百万计,它又是消费者。开一个烧鸡铺,他就要消费鸡,他就要消费包装品;卖啤酒的,或者开一个小店,他就要消费相应的产品,消费啤酒,消费副食品等,他也要安排人就业。所以说民富和国富之间,民富是特指民能够自己直接进行支配的,而这部分自己支配的水平又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状况。

    第二个是关于国富和民富之间的关系问题。唯有真正的民富了,国富才是长久的,国富才是坚实的,国富才能够进入良性的状态。如果民不富,国富是不能够持久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设想,民不富,民必没能力消费,民没能力消费,国富的概念就是抽象的数字。如果他向哪个领域里投入都没人消费,我们举个例子,说基础设施重要不?非常重要。说电力,电力上了以后,全国14亿人口,如果大家用的电器量不增加,电厂将来的电就要过剩。高速公路修了是不假,但是高速公路修了,没有那么多人去买车,没有那么多人去交油费、养路费,不去跑,高速公路修了有什么用呢?空空荡荡的。高速公路到了一定水平的时候,免费走他也不会去跑,谁没事开着车上高速公路跑一趟干什么?因为没那么多车,你总不能让高速公路走农民的车,农民也没必要上去走,到田间地头,赶着牛车上高速干什么?所以没有民富,国富这一部分是不能够长久的,它也是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国富的再投入也是没有市场做支撑的,没有消费做支撑的。

    因此说这二者,首先是民富对国富来说,它是个强有力的承接、强有力的支持,是它的一种保障。如果说国家没有相应的实力,不能集中相应的财力去做一些大的事情,假定把国家财富全部都均等的分给我们的国民,这个国家就解体了。都均等的分给我们的公民,我们公民都有能力一人出去开个烧鸡店、办个小餐馆、搞一个成衣铺,但是高速公路、机场怎么整合起来?谁来修、谁来建?所以它两者密不可分,当民富了,国家要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南水北调,或者要建一个机场、海港或者国家的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发行国债,迅速几千亿就集中起来,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手里有钱,有钱他就往这里投入。而投入进去以后,这些个重大项目生产过程完成,老百姓又能有效地消费它,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不是对立的。所以这二者之间有个度,这个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和谐,国富和民富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这个和谐,当一头偏重,打破这种平衡的时候,它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所以现在全国上下大讲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走形式,科学发展观就要解决国富和民富之间这对矛盾的问题,这也是科学发展观里面一个重大的命题,如何使它科学地处理好这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