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老三届”,就是指“文革”期间毕业的66届至68届中学毕业生。由于他们都是“文革”前入学的,又呆在学校的时间长,前面就被形象地加上了一个“老”字。我们开原高中的“老三届”,具体是指66届至68届的高中毕业生。
当时的开原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部都是6个班,每个班约有60名学生。那时的开原高中是男女生分班的,我记得只有高一和高三各有一个男女混合班。我们67届(高二)是4个男生班,2个女生班。一条南北巷道把校园分成了东西两院,东院是办公室、教导处、教研室、小礼堂和高三教室,西院是总务处、化验室、图书室和高一、高二教室。
六十年代的开原高中是没有楼房的,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全都是砖瓦房。那时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简朴。住宿生的宿舍是用木板钉的大通铺,一个房间要住10多个人。食堂的伙食也非常简单,几乎每天都是“带眼的窝头”、白菜汤。每个月能吃上两顿用猪骨头熬的白菜就不错了。我记得那时住宿生每个月的伙食费是5元钱。
在那个年代,不但大家的生活非常简朴,思想也特别单纯。在当时60多万人口开原县,每年能考上高中的初中生只有360名,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每天都自觉地按时上课、自习、出操、打球、唱歌,大家朝夕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情同手足。那时大家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可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打破了宁静的校园。只几天时间,学校全乱套了。年级界线、班级界限、男女生界限、师生界限都打乱了。开始是进京“串连”,接着是走向社会,“破四旧,立四新”,而后就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学校出现了许多红卫兵组织,也分成了两大派。后来,也发生过“打砸抢”,发生过“武斗”……直到1968年9月25日,我们这些“老三届”又都“一锅端”,全部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转眼40年过去,犹如弹指一挥间。如今,在经历了40年的坎坎坷坷后往回看,当年风华正茂的校友们都已鬓发如霜。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虽然人生的路千差万别,但是,最终我们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对上,我们可以告慰父辈,我们已经把你们的好传统、好作风继承下来了;对下,我们也可以无愧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是忠于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像我们一样时刻懂得珍惜、懂得爱。
“老三届”校友相聚,话题自然滔滔不绝。谈身居官位校友的风光,侃财大气粗校友的潇洒,但讲述更多的还是至今仍在农村默默务农的校友们的艰辛和在企业下岗后到处打工校友们的不易。而特别令人悲伤的是,现在已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校友已不在人世。也许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生!于是,我想起了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的一段话:但今天的月亮已不再是从前的月亮了,回头望望,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挂着,只是朵云轩的信笺上,已不再泪迹斑斑了。是的,不再泪迹斑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