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下儿童的一个节日,女儿自然高兴,更何况今日在班上表演唱歌还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扬。当然,这一下,问我这个老爸要起六一礼物便更理直气壮了。
记忆里,由于我的“失败”,给孩子买礼物已经很多了,单芭比娃娃甚至芭比住的“庄园”就有一大堆。女儿聪明,她总能找到诸如她们班谁谁谁有什么节日礼物等理由索要礼物,就像中国股市总能编出各种牛起来的理由一样。如此,再上个好幼儿园,女儿在五岁前的开销大约便是我35岁前的全部了,甚至还多!
试想,现在的教育花费这么大,这收入不涨行么?不涨收入,这内需能促起来么?
但事实呢?今日打电话给作为“高薪官办企业”的中证报一老朋友,问其如今的收入和我在报社做记者编辑时相比如何。他回答说差不多,每月五六千或稍多点,年均每月不到一万!这也就是说,自我95年底进入中证报,至今十多年了,除了工作量比我在时大了许多,那里的收入并无大的变化,因为我当年工作时,每月就差不多拿七八千,加之我有两年还被新华社音像中心特聘为财经顾问、主持人,又有三千多收入,则相比之下,现在报社记者们的收入水准并无提高。
当然,比起全社会甚至全北京平均水准,中证报的收入还是很高的,如能当个头头脑脑的,收入便更高。但即便如此,当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择校时,高达十余万的择校费等等依旧让大部分家长望而生畏。因为北京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是,家长够牛便一定要上“好学校”,而上“好学校”便必须掏银子,且掏了银子也未必能进“好学校”——那才叫一个“牛”,让人提心吊胆的股市之牛比起来差远了!
如此,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始,钞票和关系的较量就开始了,攀比心、虚荣心、特权思想、行贿受贿等等“教育衍生品”也便自然有了走牛的市场基础。
更让人叫“绝”的是,如今的学校还真对得起这“择校费”等等数不清的开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小学生们便必须推着拉杆箱书包“高高重重”上学去。因为没有拉杆箱,就放不下我们对得起开销的“教育内容”。想到这些,真让我们这些从小在小破书包里塞两三本书的“过时学生”感到汗颜,现在的孩子从小背论语、学英语、赶奥数,我们则从小弹玻璃球、滚铁环、溜冰车……
是的,进步了,独生子女政策便更强化了这一进步,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但我由此也便理解了“皮皮鲁的爸爸”——郑渊洁,理解他家为何总“放任”他的孩子放弃学校教育。
前两天,有叫“古风”的股民朋友给我留言说:“侯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写点有教育性的人生历程感悟方面的文章啊。超级渴望!!!现在这社会有些迷失……如您所言转型期的社会,人也在‘转型’,只是别转错了方向才好。”其实,类似的问题早有年轻的“柠檬”就提出了,我上次演讲时有位安徽的朋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不到30岁,学历也不高,但在股市投资中已赚了上千万!只是,面对今后的人生路,他迷茫了……
这是好事,而且是大好事,因为只有肯自省、肯思索、肯上进的头脑才会有这样的迷茫;这也是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因为炒股炒到最后便是炒人,做人若有问题,炒股也必将失败,所以做股票做到最后能否成为赢家,其实便是做人的竞赛了。
君不见,中国股市建市至今仅只不到20年间,大浪淘沙,潮起潮落,多少名嘴、狂人、疯汉、“教父”、“敢死队”都曾风流几许甚至红极一时,但大多已被雨打风吹去,说明了什么?期望踏踏实实生活、工作、进步的人们从中又能领悟到什么?
赚钱很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每个成功的投资人“炒股”炒到一定境界后的唯一体会。只是,在这个六一节反思教育、做人和人生之时,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却从小便播下了攀比、虚荣、特权和腐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