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是发展与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教育方针经过几次调整,加上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中不断出现反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贯彻教育方针的反复,比较集中在“三中心”问题上。在一个阶段里,比较强调书本知识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同时又出现了忽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倾向,由此提出进行教育改革。但是改革之后,往往把原来的课堂教学、书本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部否定,于是又出现了新的倾向,一方面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力度好像是加大了,生产劳动实践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主能力重视发挥了,但同时又出现了忽视课堂教学、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样的反复出现过多次。虽然在反复过程中也不断取得经验,但这此反复的本身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不少损失,使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代一代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素质缺陷。
1978年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最初,大家针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否定“三中心”这一弊端,强调课堂教学,加强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时的口号就是:“加强双基”,也就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双基的口号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和一此国外教育理论,如布鲁纳、布鲁姆、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在国内的传播,大家认识到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开始引入了能力和发展的概念,口号转变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大家又发现一此心理因素,其中包括兴趣、意志、情感等因素对人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又开始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提出了“非智人因素”的概念。于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涵愈加丰富,形成“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口号。这样,在对改革目标和培养目标逐渐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在1983年前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人们对培养日标内涵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和内化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加深的结果。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素质教育这一更加深刻、更加综合的概念就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因此,素质教育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加深了对教育方针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