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杭州网络实名是规范管理还是拒绝监督


    从5月1日起,《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规定“提供电子公告、网络游戏和其他即时通信服务的,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向其申请开设上述服务的用户的有效身份证明。”网友对此评论表示,网络规范管理无可厚非,但实行实名制是为了加强管理,还是拒绝监督,这才是要害之所在。

漫画/陈海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条例的实施,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网友热议话题。著名网友黑省海伦评论说:杭州此举开创了国内先例,不但要求网络论坛实行实名制,并且严禁恶意评论,具体的尺度谁来掌握控制?

    杭州一些决策者,无视科学的决策程序,不注重调研,不尊重多数群众答应不答应,就闭门造车通过了这样一个国内外均史无前例条例的“网络言论罪名”详细法规。看了这个法规后,觉得其中没有详细的解释和规定,存在巨大的模糊空间和灰色地带……地方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言论高兴不高兴就成了关键,就可以决定问题的走向和性质!我们对此就不能不担忧!

    法律、权限、管理难度让杭州“实名制”给人幼稚、荒唐的感觉。除鼻青脸肿,也很难保护“家丑”。如果真为谣言,自会历经检验,水落石出,不攻自破,如果内容属实,就会引发网络关注,这些才是官员最怕的。

    既然中央重视网络反腐,杭州为何要让举报人承担网络实名举报的风险?如果被举报者身居要位,拿条例条款向举报人开刀,欲加之以散布谣言等种种“罪名”,真是信手拈来、取之有“据”。此时,谁最快意?

    实名制难解网络监督背后隐忧

    新华网网友碧翰烽:实行论坛博客实名制,本来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在遏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毒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却可能侵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特别是批评的自由与网络监督的权利。毕竟,匿名发帖反映问题都可能招致“跨省追捕”,实名制发言,必然难解人们的后顾之忧。

    竹外云飞:实行实名制是为了加强管理,还是拒绝监督,这才是要害之所在。如果是真心的欢迎监督,那就完善网络相关的运行机制,既可保证人民行使正常监督的权力,又可使网络有序运行,这才是出台政策的正确选择。但如果规范管理是假,打击建言者是真,这样的政策能得人心吗?  

    一杯绿茶:实行网络实名制,利在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毒瘤”,但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其遏制效果未必很大,但其对互联网言论环境很可能会造成根本性的伤害。
 
    网友:实名制,由揭贪官到抓刁民?
   
    xujazsen:这些年来,通过网络自由发表言论,起到了真正的舆论监督作用,可谓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剂良药。良药也有副作用,当然也有出格的地方,但网络实名制的条件是否成熟,是否有怕网民说话的嫌疑?

    滑力加:用实名上网,发表评论也好,举报也好,能够反映一名网民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精神。但是,现在网民不实名反映情况,尚且遭到报复甚至于抓捕,谁能保证网民上网用实名不会受到打击报复?至于说评论不得恶意,那要看对恶意怎么去解释。善意和恶意,谁来评价?如针对当地政府的评论,是否批评就是恶意,表扬就是善意?

    说两句:实在弄不明白:实名制一出,杭州官方就由被群众监督的一方,一下子就变成监督群众的一方了。这下好了,以后就不是揭贪官的问题了,而是抓刁民的问题了。   

想发帖?不能再戴面具、用马甲啦。快快把姓名和身份证号报上来。

    实名制会不会令网民“脱得更光”
   
    香香栗子:从另一个角度看,论坛实名制会变相的公开了个人隐私。网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论坛实名制把个人隐私放在了更不安全的位置上。当下,我国的法治尚不健全,个人隐私的保护存在不少隐患,实行论坛实名制,会不会令网民在网上“脱得更光”?

    雨水:在许多国家,公务员没有隐私权,“有关部门”必须公开行政。而杭州市的《条例》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至于实名举报的效果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毫无例外的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最害怕网民举报,而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则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困局该如何破解?

    超级军刀:在个人信息保护尚缺专门法律的监管、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现状下,个人的权利保障更是大成问题。个人信息的非法犯罪已非常猖獗的情况下,网民有理由担心其登记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给个人权利带来不堪承受的困扰甚至灾难。

    实名发帖、写博,网络生态追求和谐还是变异?

    杨日:该条例本身存在模糊空间和灰色地带,具体操作也存在技术难题,同时现实中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又尚存缺陷,很可能导致条例实施的异化和扭曲。

    痛快人生:当下,若强制要求网民揭示内幕或曝光黑暗,试水的恐怕不会多。恶意评论、散布谣言等有时本身就是很难界定的,若确实情节严重、恶劣的,自然会有公安等部门的介入,跟是否实名无关。
 
    规范网络监督,“实利”比“实名”更重要
   
    大地长歌:在现阶段,建设和谐有序的法治和舆论环境比实名制更重要,如保护举报人、举报材料举报线索的后续处理、承办追踪等。
   
    欧木华:实名制也可以自由地批评,但这终究是一种理想状态。推行实名制的前提,必须是严格规范权力部门的权力滥用,从“王帅”案来看,让有关部门的权力得到制约,让有关部门客观看待互联网的批评意见,远比实现互联网实名制更为迫切。 
   
    朱波: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参与权,都在提醒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慎用手中的权力,尊重公民的表达,正确看待群众反映的问题,理性对待群众诉求,保证网民的“实利”。在建设和谐社会、提倡政治文明的今天,官员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保证权力的谦抑与规范比网络实名制重要。
 
    多一分自觉,少一分强制
   
    索航:在网络上,我们不仅能听到赞同的声音,也会看到精彩的批驳与反对。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不至于被“掌声所蒙蔽”。前段时间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天价烟”、“躲猫猫”等事件正是因为匿名网友的爆料,我们才能更多的看到事实真相。试想如果网络实行实名制后,网友还敢大胆揭发吗?或许还没等他揭发完,当权者就利用网络实名及手中的权力,对揭发者打击报复了。
   
    当然,也有少数人利用网络虚名对别人进行诽谤、辱骂,甚至干违法乱纪的事。这就需要网站管理人员的严格管理以及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执行。
   
    网络的和谐,需要多一分自觉,少一分强制。

    事实上,人们反对实名制,除了网络的虚拟特征,更是因为“实利制”之名不副实。在此意义上,更有理由相信,从公民的权利出发,管理部门落实网民的实利,比落实实名更显真诚,也更接近公民社会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