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档口下,家电下乡在多年呼吁中终于开始了行动。然,从实际效果来看,却似乎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却在此时,家电下乡的新政策推动了社会其他层面的良性发展。其一为很多和家电擦边球的行业也开始了下乡的步伐,譬如酒水食品,譬如黄金,譬如服装。其二,下的渠道发生了创新,有人是下到了县镇,有人则是直接进入了分众渠道,譬如房地产。尤其是其二者,不仅为厂商和消费者创造了可观效益,更激发了度过危机的信心和力量储备。然,此风之下,渠道为王的时代却遭遇了挑战,一品独大的电器卖场该如何长短期迎接和面对成了炙手可热的问题。
家电下房地产,下社区,下写字楼,从厂商的角度上,直接缩短了渠道成本,省去了中间留给渠道商揩油的机会(据悉,商家最多可直接让利3折),可以博得更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让消费者尝到更多的实惠,可谓一举三得。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省去了去卖场的时间成本,省去了卖场中间的利润成本(与国美、大中、苏宁等电器卖场相比还要产品价格低),更省去了等待的时间,也堪称一举多得。如此一来,买家和卖家都高兴,折损的只是电器卖场而已。
然,自电器卖场兴盛起来后,关于电器卖场和商场之间的纷争就不断,厂商嗷嗷待哺,称产品卖出的价格卖多少赔多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则来自终端本身高额的费用。同时,终端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厂商之间不断制造事端和纷争,致使,各个怨气十足,却苦不堪言。金融危机的到来,致使占据主力地位的终端卖场也遭遇了挑战,厂商明白了凡事还要靠自己这个道理,开始自谋生路。于是,各类团购,联合销售,创新渠道成了新的热点和解脱方式。
渠道为王这句话固然不假,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需要的是渠道和厂商、消费者之间联合的力量,而不是单纯为了确保自身利润而对合作伙伴的传统的压榨。看看服装行业的例子就足引以为鉴,聪明的厂家懂得渠道为王的道理,但如今却都是自建了渠道,开起了专卖店或联合卖场,而减少了对大卖场的依赖性,而同样消费而言,对品牌自有终端的忠诚度往往甚至高于传统卖场。同理到家电行业,聪明的也不乏典范,譬如海尔,早早的渠道组合布阵,早早的多远化组合渠道销售策略。
当然,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悲观的地步,但趋势就像瘟疫,一旦爆发将不可控制。因而对于今日渠道而言,要么提早清醒,走出渠道为王的迷阵,站在企业和消费者的双重角度,放慢大投资扩张脚步,扎实提升,下沉区域市场。要么提早准备自建产品线,推出自有品牌,以终端养未来效益。
而对于家电企业本身来说,更不能盲目乐观太早,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是海尔,更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建渠道的能力和条件,包括人力和管理都是难点,很多人都是产品做的好,但一到卖的问题就搞不明白了。找不到适合的自建渠道,就考虑组合渠道,毕竟,不能把宝都压在一条船上,还要站在产品本身和消费的立场上建立渠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