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媒体 也可能成为谣言的源头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趋势》第四章:未来趋势和应用如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骆磊。
第四章内容是基于前三章的人机交互、软硬件、互联网及通讯的趋势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代表性趋势的详细陈述,因此未能在本文中对前三章的必要趋势进行再次陈述,还请谅解。本文略有删节。
在今天,博客特别是web2.0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文章或者观点。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我们的观点很容易被传播。
新闻记者不可能永远身处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而事件的当事人则可能借助现代的通讯手段,手中的电子设备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者,发挥媒体记者的作用。
如开篇所述,伦敦恐怖爆炸案所采用的大量现场图片和视频都是来自当事者手机拍摄的,而非专业媒体记者。未来,互联网通信的便利,摄影和摄像器材的广泛使用,都将使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然,不仅是由于互联网通讯手段的便利,也不只是由于摄影摄像等数字设备的广泛应用才使每个人发挥媒体记者的作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应用的门槛越来越低和成熟,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越来强,互联网的信息也越来越细分,由于信息细分导致用户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
早期互联网的产品单一,虽然也有一些复杂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大多门槛较高,一般网民如果想要使用就必须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加之用户本来较少,而且网络产品本身成本较高,互联网提供商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产品,因此那时间虽然已经有一些目前web 2.0产品的雏形,但仍然仅在小范围之内。
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免费个人主页服务,事实上便是今天我们在广泛使用的博客的雏形。不同之处在于今天的博客已经为用户设置了固定的模板,降低了使用门槛,用户并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便能方便的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网络应用正在朝向越来越简单操作的方向,用户基本不需要学习,几分钟内便能摸索完成操作。当然网民本身的互联网技能也在使用中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细分,用户也随着信息的细分而形成专业细分,一群人便被细分到了一个专业领域,用户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找到和自己观点冲突的人群,于是发生强烈的观点碰撞。
当用户数达到一个量级的时候,Web 2.0终于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应用之一。
Web2.0使用户间可以进行更广泛和方便的交流互动,不受任何限制的发布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却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当网民随意发布信息时,一个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经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可能迅速成为真实信息。
例如在2005年,韩国曾连续发生多起网络虚假信息事件,网上传播大批明星隐私的所谓“X档案”、网民追查“狗屎女”致人精神失常,网民借知名人士林秀卿之子溺死问题对林秀卿进行人身攻击等。这些问题引发了韩国社会对于“网络暴力”危害的大讨论和反思。
类似的问题在中国也曾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发生的“铜须事件”。2006年4月13日,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有了外遇,并且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五千字的QQ对话,慷慨激昂地痛斥与妻子有染的 “铜须”。
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兵团。几天之内,这支队伍发展到了数万人之多。网民们自发搜出了“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用各种方式羞辱其尊严,将他逼出了大学校园,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令当事人及其家属和朋友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尽管“铜须”否认了所有指控,那位所谓的“受害者”丈夫,承认对其妻红杏出墙的说法有诸多不实之处,请求网民取消追杀,但仍无法平息这场惊天动地的网络骚乱。
媒体对这一事件也做出了响应,中国中央电视台批评网民的行为是“网络暴力”,但由于没有就第三者事件本身做出道德评价,因此网民很快又组织起了新一轮的反击行动,批评央视“支持骗奸人家老婆”。
由于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网络,“铜须事件”很快被全球所关注。《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媒体,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则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强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
事后,却证明“铜须事件”完全是一件不存在的虚构事件。事件的当事人却受到了严重伤害,甚至至今仍无法回到正常生活之中。
全中国乃至全球主流媒体都被这样一个虚构的事件愚弄了一把。
从“铜须事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趋势。互联网使过去本来只在一个小范围内的事件,很快成为全球性新闻。
由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泛滥世界各国正在寻求解决方案,治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