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长效机制意见》)。《长效机制意见》说,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参照上述讲话和《长效机制意见》,这也意味着,5年内,10万高材生将充实到中国农村基层。这无疑对急需变革的中国农村产生巨大影响。新的思维方式和朝气蓬勃的斗志将给未来的中国农村带来无限生机,中国农村将会出现一股新的爆发力量,有望主导中国农村在未来至少30年的快速发展。
高科技人才引领中国农村现代化
中国的农耕几乎沿袭了上千年,然而在当前中国城市开始与世界主流城市的距离逐渐缩短的时候,中国的农村却在这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养鸡下蛋为换盐、养头水牛为耕田”的现状依然存在。中国上百万公顷的土地上依然在沿袭着几乎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耕作模式。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方法不光费时费力,而且产出比也是极其的不协调。对于农民来讲,通过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能养家糊口估计都难。如果遇上自然灾害,估计就不是温饱的问题了。所以说,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域依然是靠天收的局面,要想粮食产量增加,似乎比登天还难。
中国的农村,当前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农业现代化毫无疑问需要科技的进步和专业的技术。国家此次安排的每年2万大学毕业生进村入职,无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这种不足。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高科技人才给贫困的农村带来新的机遇。
现代农村管理体制升级革新的排头兵
此前曾看过一篇评论,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农民将第六次拯救中国经济。在这篇评论里,作者分析并列举了我国土地的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依赖于农民工的“中国制造”等多个案例,在提到中国农民尤其是中国农业的变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时,作者称,中国农民第六次拯救中国,就是以大部分打工者被迫返乡,重新回到那个贫瘠的土地里去为代价的。
显然,在当前,这种推断并非空穴来风。
抛开是不是由他们来拯救中国经济,在现在,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似乎已经开始引起管理层的注意,那就是这次农民工的返乡与以往的知情返城所不同的是,这些在城市生活贯了的年轻人非当初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因为现在的他们,不仅习惯了城市里的繁荣生活和文明礼仪,但也懂得了城市繁荣下的奢华和享乐。回到农村后,这种愚昧的生活方式和新旧思想的碰撞又势必冲击我们农村千百万年以来的传统,这种冲撞如果不做好引导,必将影响我们未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尤其是当前,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找工作的难度更加大,这些在城市闲散多年的年轻人,如何去适应农村那种死板和老套的生活方式呢?
很显然,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这个难题的前提下,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他们业余生活。加上农村旧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如果不做好相关辅助工作,后果很难预料。
不过,如果有大学生直接进入村支部或者村委会的管理层,作为年轻一代的他们,短期内,这些现状似乎还有望得到一些改善。
支撑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国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多长时间了,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似乎越来越近了,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乡村很可能将变成城镇,而现有的城镇,也很有可能成为当今的城市。在这种乡村到城镇,城镇到城市的过渡过程中,肯定少不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而通过这5年的重点培养和锻炼,10年后,当中国城市化步伐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这一批10万人的超级大军将决定着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如果我的判断没错,这一批人将有可能直接进入这些地区的管理核心队伍中去。成为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对于当前就业环境继续恶化之中,国家给这些大学生的第一个大红包。
给10万大学生毕业生的大红包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