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型工业经济引发的几点思考


 

黄冈新型工业经济引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泳
新型工业发展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走工业创新道路,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运营质效,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较快发展,调整我市工业经济结构,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社会而奋斗。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冈工业经济发展中引发的思考和模式分析,希望能引发一些有意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经济和谐工业
         农业是推动工业经济的基础
 在十五期间黄冈的经济呈现出一股强劲的发展趋势,我市1100多个大小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特别是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有效拉动了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必须仅仅围绕市委关于建设新农村科学发展观,运用新的观念研究,解决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优势和特色上提高农业的附加产值。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组织机理与运营模式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农业产业开发与工业生产研发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空间。要对实践中现存的和发展趋势中将出现的组织运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对黄冈三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市场型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连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龙头企业与农户在长期市场交易博奕中,形成互惠合作的组织机理和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运营模式,但不同的组织运营模式适应不同的行业及环境特点,没有一成不变模式可遵循。龙头企业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探索适宜自己的组织运营模式并不断完善,以提高效率。
2、一体化型
坚持以科技为保障,延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巩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组织运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对产业经营的带动作用。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促进龙头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3、网络型组织
 加快企业上网工程,搭建企业与外界沟通的平台,特别是要注重农业信息综合网的建设,对不同效率运营的基础上将形成工业反哺育农业,同时注重对期货市场的开拓,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能够广泛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从而提升工业的可持续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市场反映能力。
           二 文化推动下的工业新发展
 构建和谐黄冈,工业是关键词在快速增长的城市经济格局中,工业是支柱在其发展中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要能把环境效应与资源型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认识文化与工业经济的关系,切实增强推进文化与工业发展齐头并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工业是城市增长的动力,特别是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入,融合或者改造。在生产力布局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方面进行重组,使得产品品种性能,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黄冈是一个文化名城的典范,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块宝地未能给黄冈经济作出很大的贡献。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对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发挥人文景观,实现旅游特色化。借助名人激活黄洲“文化经济”而工业新发展下的特色文化是通过强劲工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快产业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把本地化的特色资源,与工业深加工结合起来,分析黄冈的工业格局,显得很零散,没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缺乏竞争力。多数为半加工型企业,在产品功能、质量、价格、环保性能、交货期、服务、品牌与企业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文化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想形成并逐步深化的一个立体过程。像红安的红色旅游文化,英山的茶文化研究、蕲春的药材文化提炼、团凤的辣椒文化。应该与东坡文化、大别山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各自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文化与工业创新相结合,实现互动并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提升,把“文化力”的内核注如到经济的结构中去,用历史文化的内涵去“包装工业”赢得黄冈的强劲发展。
             三工业创新下的人才问题
 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展的全面价值,重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用,重视市场配置资源和制度变革,重视形成和适应更为开放的发展环境。健康的工业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人民经济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对当代人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个人的充分发展。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可见人才远胜于和重于钱财。而黄冈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名城。却没有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的配置作用,人才外流,没有把精英留下用来不能说是一种遗憾,工业创新需要的是大量的优秀人才,既然黄冈有自身的“后发优势”在技术领域上的空白,后起经济可以引如(学习、模仿、购买)在资源和市场的可利用范围上学习新知识。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人才应该直接成为财富,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意义上,也不应该当作一种潜在的财富。人才是最现实的资本,他付出了有用的知识,开发了智力资源,最终使企业资本或社会资本增值,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那就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在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融合到本土化建设中来,为企业培养面向本地的,给他们发展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教育面向本土化是新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四新工业经济发展的理念
 工业的增长并不等于发展,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并不少见,发展意味着增长加变革。需要更加宽广的发展标准,如减少贫困、分配公平、环境保护、增强人的能力、扩大自由选择的范围。成功的新工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要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发展中体现企业的价值。要把古城、名校、名企的牌子做响亮,只有充分尊重人才,把人才发展做为工业的支柱,提升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突出特色,深度开发,不断要引进技术原料,还要有消化的能力。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精品示范,工业服务体系三个方面。通过强化本地的创业环境,逐步提高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档次,建立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深化产品内涵。把新工业做大,做强、为和谐黄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
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处在长江中游的人才优势是提高对外开放层次的基础条件,但近几年这一优势发挥得不突出,范围也比较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处理能力很薄弱,在走工业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还有很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