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息一出,坊间顿时议论纷纷:说今年考生羊年出生本身就少的有之;说课改让一些复读生放弃再考的有之;重提“读书无用论”的有之;更多的把这一现象归结为金融危机下就业难,认为当今社会成才道路千万条,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应该理性,成才并非仅局限于高考,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无论怎么说,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或许当年高考那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盛景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返,或许“教育改变人生”的金字烙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成色不再光辉灿灿招人眼热了,或许人们的确摆脱了“一考定终身”的枷锁而大彻大悟了!但面对“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的自我安慰,笔者试问:事实果真如此吗?
平心而论,笔者还是比较赞同“理性对待高考、不唯高考一条路”实现就业或者人生理想这一观点的。但设若说“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学生家长的观念彻底转变了,以及“高考人数减少,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考生,都利大于弊”等等的说法,笔者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恭维的。观乎当今社会,尽管“鲤鱼跳龙门”越来越难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来说,考上高校无疑还是能够多出一条出路的。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想要出路就要读书”,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要寻找出路,而读书是进步的阶梯,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会愿意放弃高考这一增加出路的机会呢?——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高考考生普减的现状呢?
我想,除了上面“坊间”所谈的众多原因以外,至少还有两点最为关键的因素存在:一是当今“大学”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与实质,人们对“大学”不屑一顾;二是大学招生中的“潜规则”与种种歧视导致了诸家长、学生的不信与失望。
先来说说大学变质与污浊:我们常说,立德树人,乃是大学育人之本。但现今大学学术腐败像官场腐败一样层出不穷、频频上演岂能令人信服并向而往之?明初有位叫做宋濂的学者说:“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反观今天我们的一些大学教授,“为学”的目的离古人的标准简直是太远太远,在他们身上,讲什么“心正身修”,讲什么“俯仰无愧”,说是与虎谋皮或许有点过,但说是对牛弹琴一点都不冤枉。记得笔者的一位女性朋友在考某高校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找到她报考专业的教授咨询考试事宜,但该位教授却出言不恭、多有淫秽挑逗之辞,声称“只要你懂得勇于献身,考试不考试都可以把你录取的。”朋友鄙而弃之,一怒之下放弃了考试。从大学里流传 “教授教授,白天教授、晚上野兽”的说法,或许大家几乎能够明白成千上万的考生为何要拒绝“高考”的原因了!
再来说说大学“潜规则”与招考歧视的问题:无庸质疑,“万人放弃高考”中农村学生比例是最高的。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在其专著里就曾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高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到30%,90年代中期只占到17%了,现在则低于15%。去年,温总理提到的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也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庙堂传统,以及更朴素的“鲤鱼跳龙门”的直观表达,反映出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但不知从何时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与中西部学生之间不再是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农村学生相对的先天不足与地域歧视,以及录取分数线与报考人数的差异化等等,使得前者进入大学的努力依旧是后者的十倍之多。于是乎,大学难进、上学无用、就业无门的残酷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老百姓那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心灵;于是乎,他们便不再把上大学作为荣耀,甚至不愿意再为孩子上学进行过多的投入。再者说了,现在上个技校中专也不用掏学费,而且好就业,孩子何必上什么大学呢?所以,农村很多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已经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更不要说什么名牌高校了。
事实上,高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只要是稍具一点理性的人,谁也不会轻言放弃的。——但今年的“高考降温”却成为了现实,数万之众的考生却自愿放弃了高考(实际上是自愿的吗?),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李吉明2009年5月31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