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在精神导师格雷厄姆去世后,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信,成为投资界的“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年度檄文。帮他编辑加工这些信的,是卡罗尔?卢米斯,顶尖的媒体记者。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曾国藩语),同样,这本《滚雪球》由摩根士丹利的美女分析师执笔,正是典型的巴菲特“办事找专家”的风格。
;
98、伯克希尔纺织工厂——巴菲特当年收购的廉价“雪茄烟蒂”——终于在1985年被巴菲特关闭,伯克希尔的学费是高昂的。以格雷厄姆的“烟蒂”价格,购买费雪喜欢的成长股票,此后请牢牢记住这句话。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觉得,如果究其本质,我们可以说,一切成功的价值投资者,都是趋势投资者;一切成功的趋势投资者,都是价值投资者。
;
99、这次中信出版社的《滚雪球》,全书的翻译质量和书名差不多,如同滚雪球,上集还马马虎虎能够对付着看,到了下集就如同雪崩,经常是数字漏个“万”字、人名出错、有些句子无法读懂----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来回看还是没明白——我相信译者和编辑也不明白,实在有损中信出版社的美誉。
;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秘笈出现印刷错误时,练习者会走火入魔。读翻译拙劣的巴菲特传记,要是万一把译错的招数学来,因此误入歧途,出版社不知道赔不赔钱。
;
没办法,看到下集以后,还是去买了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的《雪球》(繁体中译本)。单单为了看下集那300来页,花了278块钱,1元一页。在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的《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滚雪球札记》系列中,第100条之后的内容,是参考台湾的这个译本《雪球》,特此说明。从书名来说,台湾的也更准些。英文的书名是SNOWBALL,名词。
;
100、如今,巴菲特已承诺在死后散尽家财,不过,他并不会是某些人心中的巴大善人。在1985年关闭经营不善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时,面临失业的工人们要求“比合约规定高的遣散费,以及几个月的额外薪资”,他们想见巴菲特,却被无情拒绝了。这位当时身家10亿美元的富豪、未来的大慈善家,心里知道这些工人们晚景凄凉:“如果你已经55岁,只会说葡萄牙语,耳朵又听不到(因为纺织厂的噪声毁了听力——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注),那你就完了。这没有任何解决之道。你说可以让他们重新接受职业训练,但并不是让他们去培训就全部可以变成电脑技术人员。”
;
巴菲特心有恻隐,但,仅止于此。“市场并不完美,你绝不能指望社会能够给你一份体面的工作。”他认为提供社会安全网的责任在于社会,不在于企业。“自由市场给这个国家带来种种美好事物,但我们还是需要一张安全网。社会得到好处,就该承担责任”。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有点替巴菲特捏把汗,要是在今天的中国网络舆论中,巴菲特的名声,估计不会比“范跑跑”强多少。
;
101、恰恰在忍痛关闭伯克希尔纺织厂的1985年,巴菲特入选《富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55岁的他,名列14名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初发行的少量股票,原本是7.5元/股,1985年时每股已超过2000元(2009年3月,金融危机中的今天,仍是7万多美元)。
;
102、巴菲特不仅对待员工非常理性(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算得上无情,无情才能理性)嘛,对待子女亦如是。妻子苏珊的爱心,是零售式的,她喜欢一对一的沟通、一对一的帮助他人;巴菲特的爱心,是批发式的,对于个人,他显得无情;对于人类,他博爱,散尽身家。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觉得,所谓“妇人之仁”,苏珊正是代表。苏珊是项羽,巴菲特是刘邦。
;
苏珊对于孩子、朋友是一味地宠爱、帮助。而巴菲特则相反。他一次次地回绝了苏珊那位吸毒音乐家外甥:“如果你要开1万磅重的卡车在桥上来回走,那最好要造一座能够承重1.5万磅,而非10001磅的桥……我一辈子从未在任何一笔支出中有超过25%是借来的。”
;
103、巴菲特的女儿苏茜房屋非常小,“厨房就像婴儿毛毯一样大”,她们夫妇计划消费升级一下,去向父亲借钱。“你为什么不去找银行?”,这是她的10亿美元富豪父亲给他的答复。母亲苏珊实在看不过眼,把女儿的黑白小电视换成了彩电。这是1986年,当时中国刚刚出现的中产阶级已经拥有彩电。
;
10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倒觉得好玩,孟子本人恰恰是周游列国,一心想当帝王师。巴菲特也好为人师。别看他今天的股东大会,俨然万人迷的传道大会,信众动辄数万。殊不知,想当年,巴府门前亦曾门庭冷落车马稀。
;
伯克希尔?哈撒韦当年的股东会,只请同属格雷厄姆派的二三好友来撑场子,没几个股东来参加。不过,巴菲特照样找人对他频频发问,然后侃侃解答,颇有点像“山寨版”的脱口秀节目,有时候因为参会者太少,搞得要召集员工来当“托儿”。不过,巴菲特依旧乐此不疲。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巴菲特当之无愧。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相信,好为人师不是错,如果通过权势、开动暴力机器,用枪逼着人家聆听伟大导师的教诲,那才可耻。
;
105、80年代跻身福布斯富豪榜之后的巴菲特,被有效市场理论的学者们,认为是“在键盘上随机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的猴子”、“偶然连续掷出几十次正面硬币的幸运儿”,开始舌战群儒。而且,对于价值投资学派的质疑,从来没有消失过。比如,在科网股泡沫中、在时下的金融危机中,质疑之声均甚嚣尘上。
;
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那场著名的研讨会,庆祝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证券分析》出版五十周年。巴菲特回答了关于掷硬币的疑问,“如果连续掷出N次正面的人都来自同一个城镇,那就不是随机了,他们一定是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格雷厄姆-多德镇”自此成为价值投资者的标签。
;
106、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陈词滥调,我们已听得太多。以德投资,以德炒股,鲜有耳闻。范卫锋(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倒觉得,在进入80年代之后,以德投资已经成为巴菲特另一项“核心竞争力”。
;
比如,当拥有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柯比吸尘器的Scott Fetzer面临伊万?博斯基的恶意收购时,巴菲特轻伸橄榄枝,公司高管就自动投入帐下,巴菲特轻易入主。原因正是巴菲特对于公司管理的“德”名远扬。历史上的刘邦、刘备、小说里的宋江,莫不如是。
;
107、此时,巴菲特个人身价达21亿美元,名列美国第9大富豪,足可扮演资本市场“及时雨”、“呼保义”的角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