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代表外事委员会的大会发言


保稳定促增长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保增长、促稳定。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这是提高开放水平,改变贸易结构,打破外贸瓶颈,走出外贸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实现经济对外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营企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为社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给予它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它们能够在国内外经济舞台上充分扩展实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需求下降,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受到各国重视,这也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必须重视开拓新兴市场,在其中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依靠国有企业,也需要灵活勤奋、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及时“走出去”。   

    应当肯定的是,我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强。比如,外交部新设的领事保护部门,为民企在海外大量招募国内劳动力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多次专门到中资民营企业考察,和民企代表见面交流,肯定民企海外创业取得的成绩,这也让民企有了更多机会直接向国家领导人表达愿望和诉求。我了解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帮助国内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然而,由于一些部门重国有轻民营的陈旧观念还没有彻底消除,个别执行部门厚此薄彼的弊端依然存在,使同为纳税者、同为国民经济贡献者的民营企业,仍然不能和国有企业享有同样的政策优惠。这不利于民营企业“走出去”,不利于企业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发展壮大。   

    例如,在对外工程承包项目下开具工程保函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专门设立了“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委托中国银行负责管理和运作,并且有贴息贷款和专项补助等。但由于工程承包项目投资数目庞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往往不能像支持国有企业那样满足民企的授信需要,使民企不能充分、平等地享有这样的政策优惠;又例如,在进出口手续方面,国有企业有进出口权,手续简便;而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很难拥有进出口权,很多货物、原材料和工程设备要假手第三方,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成。诸如此类,都束缚了民营企业在海外扩展业务的步伐。    

    另外,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国际承包工程面临业主拖欠工程款、当地政府禁止外汇兑付、银行拒付等多重商业风险。这对劳务人员来说,意味着很多人不得不中途回国,得到的薪酬不能不及预期,还可能遭遇海外欠薪。怎么积极应对?除了购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寻求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担保、强化企业内外部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协调我国驻外使领馆、经参处、侨商会及海外商会等机构,通过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途径,与我“走出去”企业驻在国加强双边交流,通过政治协商和对话方式予以强力支持和帮助。       

    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瓶颈还有一个,就是人才问题。企业“走出去”,特别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外向型、公共型人才。政府部门在人才储备方面应给予“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以政策支持,不仅欢迎“海归”人才回国服务,也应该鼓励高级人才到海外为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做贡献。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尽快出台科学、实用的劳务输出政策。   

    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劳务人员护照签证办理手续复杂、办理周期长以及商务签证双重征税等问题,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实事求是地尽早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广开言路,多听一听已经“走出去”或有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的诉求,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使民企和国企能够享受到同样的优惠政策,获得更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