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教书生活




  教师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每一个教过书的人对此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离开讲台的时间越长,对教师工作的留恋与回味就越多,反思和懊悔也就越多。

  新近读了周勇的《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我开始在一种更加理性或更加情绪化的状态下思考自己的教学经历。对于书中提到的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等大师,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从教师的角度审视和仰望这些大师,自然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作者在“钱穆”一章的开头说:“昔日乡村小学教师默默追求学问的感人经历,同事、学友之间潜心向学与互相勉励的真挚情谊,以及过去小学堂那种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都可以让人思考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作为教师的钱穆,其专业成长道路很值得研究。他在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上,经过18年的默默自学和艰苦砥砺,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他孜孜以求学问的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信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钱穆在小学任教时,课余时间用功甚勤。朝夕读书三年,“每日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上下午则读闲杂书”,并“开始写日记,逐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一日辍”。为了教好《论语》,他深入钻研,完成了《论语文解》。书出版后,商务印书馆欲以一百本书代为稿酬,但钱穆却不想拿这些书分送他人,博取名声,而希望得到一百元商务购书券。如愿后,他于经史子集四部中,择其所缺者陆续购买,自此“学问又进”。

  钱穆多年辗转于江南乡村学校,但他一直通过多种渠道关注京城最高学界的动向和前沿学术的发展,这倒并不是因为他身处乡野,向往京城的繁华,而是因为学问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钱穆在三兼小学时遇到了好学的校长钟立;后来,在鸿模学校,他又遇到了“共学之人”朱怀天。他们吟诗唱和,读书交流,志在学问。到了苏州中学,浓浓的学术氛围让钱穆如鱼得水,大展才华。苏州中学校长汪懋祖曾做过北京师范大学代理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以及江苏省督学。有汪懋祖宽阔的教育视野和深厚的学术情怀,有钱穆、王国维、吕叔湘这样的顶尖教师,有时来造访的名流蔡元培、胡适、顾颉刚等,在师生教学相长的环境里,在紫阳书院厚重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苏州中学真正做到了“一流学者办一流学府”。

  值得一提的还有钱穆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在后宅镇泰伯市立一小任校长时,就曾进行过一些教育改革实验:他试图检验胡适倡导的杜威教育思想与白话文运动能否在小学实行;他在废除体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转化后进生方面也留下很多佳话。

  钱穆尤其重视身教,并将其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他忠于职守,即使在其他教师因领不到薪水而“罢教”时,他也坚持天天上课。他喜欢和学生交流,把自己的为学和为人之道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传授给学生。他以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以至于几十年之后,他的许多学有所成的弟子还在深情地回忆当年他上课时的音容笑貌。

  钱穆教书的日子是开心的,因为教书与研究是他钟爱的生活。即使是在箪食瓢饮的窘境中,他也因为有学术相伴而感到温馨和惬意。

  当然,能把教书与研究作为有意义的生活,除了他精神境界高远外,也与当时校园书香馥郁、人际关系友善以及局部社会环境和谐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