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华语主持人应该展现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又该如何向世界发出声音,拥有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009年6月9日下午,由上海电视节、东方卫视、世界华人协会主持人委员会主办的“风从东方来——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在东视演播大厅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白岩松、杨澜、曾志伟,周涛、袁鸣、陈蓉,还有《现代传播》的主编胡志峰、台湾“新闻学之父”郑贞鸣、美国的刘康教授、上海的严三九、谢耘耕、陈虹等专家学者齐集一堂,不仅有精彩的主题演讲,还展开充满智慧火花的高峰对话,共同探讨“全球化时代”。
华语主持人集体亮相世界
今年3月的“2008中国电视榜”中,“年度节目主持人”不是与往常一样的颁发给某一个主持人,而是颁给了包括白岩松、张泉灵、敬一丹等组成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主持人群体。经历了去年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一悲一喜”等大事件,中国主持人以集体姿态引发国内外的关注。而这距离1979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随邓小平访美,新中国主持人首次走向世界,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
从第一次跨出国门至今,华语主持人已愈渐成熟,出现在世界各地,为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带来资讯、分享观点。水均益赶赴海湾、波黑、阿富汗战地前线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作导演纪录片进入美国主流媒体;白岩松在美国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更多的华语主持人直面各国政要和风云人物,探讨全球话题。华语主持群体在国际传媒舞台上崭露头角。
而在世界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中,主持人品牌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战略内容。几乎所有知名的栏目和节目,都有其对应的主持人,很多甚至就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主持人本身,也成为竞争态势最强的一个群体。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集体亮相的中国主持人应该如何应对?“经历过苦难和欢乐,中国主持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守望者。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凝聚民心、激励士气、表现出主持人的担当和责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指出,在世界上树立起华语主持人的集体形象,不仅需要对新闻的快速反应,对本国文化的融汇贯通,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时代风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主持人是媒介软实力。华语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国家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思维模式,拉近世界受众的心理距离,找到不同文化的链接中心,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气质,引领观众感受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达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谐,完成人文使命,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
强调个性不能哗众取宠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报幕员式的主持人,从80年代开始主持形态发生变革,到20世纪的今天,主持的意义已经呈现完全不一样的风范了”,本届论坛总编辑唐萍指出,今天的荧屏节目已经深入到各种情态的生活当中,因此作为表现和传递的使者,主持人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个性和文化底蕴,成为主持的两大主题。不过,究竟是节目捧红了主持人还是主持人捧红了节目?在强调个性的时代,主持人又将如何处理个性和传媒形象的兼容?新的定位也带来了新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刘康表示,主持人现在已经成为节目的符号,电视观众需要明星式主持人,他们希望看到主持人个性的张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接受信息需要和审美需要;电视台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角度都需要明星式主持人,主持人是节目魅力的直接体现,是节目形象的塑造者,是电视品牌的代言者。“让主持人成为节目品牌,从而使节目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节目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主持人的终极目标。
“一个主持人如果太抢镜,让大家只记住他而忘记了节目,未必是一件好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谢耘耕教授在论坛上如是说,“主持人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有很大影响,是决定观众收视的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该如何培养主持人呢?有着数十年主持经验的赵忠祥在论坛上强调,“知识性是第一位的”。眼下,趣味性往往被放在第一位,甚至“娱乐至死”哗众取宠的主持风格,一些节目难免流俗,甚至低俗。“现在一些晚会的场面越来越大,灯光闪烁,音响震耳,服装灿烂,人员众多,我们主持人有时好像在T形台表演服装似的,一个晚上换了七八套,有那个必要吗?观众一看,哇多么漂亮,又一套,但说的什么却顾不上听了。”赵忠祥反问,你怎么知道观众听众不需要知识,因而要一味地逗乐呢?他提醒主持人,不能放弃电视、广播的教育和教益作用,否则就放弃了主持人应负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