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捐款”的事已经说够多了,自己都觉得无趣。有人说,解释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我(包括我们)说了那么多,说明我们是够软弱的。但现在看来我还得继续软弱,要做个“续篇”。因为有人在质疑我:为什么我在文章中“浩称”已募到近千万?(此文就在本文博客上,详见《传递爱是人间的最真》)
我很乐意回答。
事实上,这又说到了我们做这件事的曲折和困难。阿来在博客中专门说到了,在画家刘家锟的引荐下,有广州某房产公司基金会一度介入到我们这个行动中,广州公司和刘家锟及其助手也曾专程到汶川考察,并与有关领导见面洽谈。有一阵子,这个项目已经谈成了,达成的协议是:广州公司投资800—1000万以我们这个行动的名义建一所镇中心小学,交钥匙给我们,我们再把募来的七十多万元款建一个图书馆、电脑室,最后交给当地政府。协议达成后,我和阿来专门在蓉锦一号喝了一顿庆贺酒。后来不久我调离成都,这事流产了我也不知,直到看了阿来的博文(看文章可见这事让阿来很郁闷,这大概是他懒得跟我说的缘故吧),才知这事已经泡汤。
刚才打电话问阿来,广州的事流产为何不告诉我,他答:这种扫兴的事有什么好说的,忘记这些吧,我们别自寻烦恼了。
是的,扫兴的事人们本能地想“眼不见为净”,因为说意味着他也要重新面对。其实,类似哭笑不得的事我们已经面对太多了,正因此当“协议”达成时我们要喝一杯庆贺,当“庆贺”又成为泡影时,你是不是会有种无话可说的感觉?
总的说,开始大家对我们的行动热情比较高,关心的人多,记得我们刚启动这个行动时,第二天就有一家外资公司口头答应给我们400—500万现金,至于几十万的则更是多了,至少在两位数之上——有的还是我和阿来平时常来往的“好友”。但是后来践约者实在少,个中辛酸旁人难以猜度。其中有两位“好友”就因此成了我和阿来不交往的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