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否,取决于应变能力


成功与否取决于应变能力的强弱

       股市永远变幻难测。A股6月1日的跳空上行后,众多股评人士预计的缺口(2635.31--2668.40)回补,三周后都没有发生。而向来令股市风险频现的IPO在迟疑不决中,出台了;向来令股民望风而逃的国有股减持也出现了有利于大盘稳步前进的制度性安排。六月小旬后,怎么办?

        电视剧《奋斗》中,男主人公陆涛的亲生父亲徐志森是位从美国华尔街回来的成功商人,他经常喜欢用华尔街的故事教育启发自己二十多年未谋面的儿子。

  在剧中徐志森提到,他去了华尔街之后,发现失败者尽管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但他们拥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巷思维”。身处局促的小巷,不是进,就是退,要么成功,要么放弃。由于在小巷当中非进即退只有一个方向,所以很容易造成巨大压力,压力一积累得多,人就容易失控,一失控离失败就不远了。

  徐志森的“小巷思维”讲的是事情永远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而不应像那些深陷小巷的失败者认为眼前只有这唯一的出路,这条华尔街教训还真的挺适合有投资理财经历的人们。自从经历了2008年市场由大牛市向大熊市的惊天逆转以来,无数投资者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钱什么时候才能解套啊?要不要割肉出来啊?”

  这无疑正是典型的小巷思维:只有上涨的时候才能留在股市里,而下跌的时候就要避而远之。但只要认真留心投资领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都恰恰是在下跌甚至暴跌时勇于逆势入市最终获得巨大收益的。我们之所以害怕下跌,就因为是一直身在市场的小巷里。跳出小巷,你会发现,市场本来就是震荡波动的,大跌之后总会有新一波的上涨,而大涨之后难免会有一轮剧烈的下跌,上涨时跟风买入的股票没有卖出就很可能会被套牢,而下跌时敢于买入的股票能守住不卖出获利的机会却大得多。投资理财的规律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投资者的失败,就是因为陷入到了“割肉不割肉”的小巷之中,让心理恐慌的巨大压力最后拖垮了自己的信念。

  正如《奋斗》中的解释那样:“是什么把人推到这个小巷当中,答案是人们自己。人们总是想着用最快最好最省力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结果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走入了小巷之中。”

        随着六月股市的逐步上行,盈利机会肯定是在逐步减少,对很多人来讲,把握机会却越来越难。在市场热点不断涌现的同时,个股和板块的调整也在进行,就是涨跌互见。该怎么办呢?

  在市场涨幅如此的情况下,没有简单的盈利办法,钻研个股可能是较为稳妥的。譬如,对于地产股不应盲目追高,应当把注意力转到个别精品上来。有能力的人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机会的。

  此外,交通运输类股票的走强,也是在资金快速流入期的正常轮涨,但如何把握,可能要看资金流状况,这里博弈性质较为强烈。

  不管大盘涨跌如何,总有40%~50%的股票会下跌。如果您把握不了这个市场,还是有序退出为妙。  如果说上半年的市场操作成功与否,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那么下半年的市场操作成功与否,将主要取决于应变能力的强弱。

       形势可能大大出乎意料,你怎么应对?又譬如,以后几周指数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您是否有心理准备?假设没有心理准备而情况又切实发生了,您能迅速改变策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