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如钉”有感
日前,我在《家庭健康》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生命如钉”。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1年,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任职期满后,被共和党领导人里根击败,从总统宝座上退下来。美国总统退休后年薪丰厚,完全可以锦衣玉食,安度晚年。但卡特很快克服了退休后的不适应,与夫人积极为全球范围内的无家可归者启动住房过程;而且常常不顾年事已高,穿上牛仔裤,系上木工围裙,拿起锤子,当起了木匠。卡特的一手木匠活与能工巧匠相比毫不逊色。他爬上屋顶给穷人修房子,还做桌椅板凳,馈赠亲友。1983年他在亚特兰大创建了卡特中心,专门为穷人做善事,如送医放药,治虫救灾,传授农作物技术等。不仅如此,卡特还在一所大学任教,不时接受临时使命,穿梭于国际。卡特还著书立传,退休后写了13本书。他在《晚年的优势》一书里写到:与我担任公职的年代相比,我从总统职务位上退下来后所取得的成就更大。
可以说,正是卡特没有停止追求、劳动和奉献,在他57岁退下来以后,还能为全世界人民做出如此卓越的成绩,为国际和平事业做出如此辉煌的贡献。他告诉认识他的朋友们,不要把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正义、谦和、奉献,宽容,这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要比物资财富重要得多。正是这样,离职后的卡特经过不断的敲打、加压、搏击,没有成为一棵生锈的钉,而比在职的时候生活的更自在,充实而又五彩缤纷。
是啊,卡特是这样,对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是一棵钉子,只有不断的敲打、加压、博击,才能保持它的坚定、沉着和锐利不生锈。否则,一但懈怠,停滞不前,便会丧失斗志,光阴浪掷,抑或未老先衰。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退休还是在职, 都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观念,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并为之去努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相反,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碌碌无为,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生命的钉子便会生锈腐烂,生命的光彩最终会消失殆尽。悔了自己的一生。
从18 岁参加工作至今已经三十多个年头,即将到了退休的年龄。细细回想起来,在我三十几年的职场生涯中 ,也是在不断的追求、进取、拼搏和奉献中过来的。参加工作以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25岁的时候,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工作过每一个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人和做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曾经多次受到各种奖励。在工作的同时,参加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大专课程自学考试的学习,如期取得了毕业证书,圆了自己青年时期的大学梦。在开创事业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尽职尽责的把孩子培养成人,并在社会上立足。拼搏和奋斗到了今天,可以说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即将要退休,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就要结束,新的课题摆在了面前。怎样才能做好这个转折,不会在退休后生活中,感到黯然神伤,茫然不知所措呢。卡特就是我最好的榜样。 在我周围的很多的退休回家的朋友都做的很好,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有的学写作、有的学画画、有的学唱歌,在各个领域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还有很多朋友笔耕不辍,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虽然和他们并不认识,但是总能看到他们的名字,我从心里由衷的敬佩他们。还有的朋友,参加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扶助特困家庭、病残家庭、救助失学儿童、失足少年,无偿的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等等,在另一个岗位上为社会献爱心、做贡献。这些不都是“生命如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
寻找下一个起点,这也是我的又一次探索。我是个普通人,但我也要像卡特那样,向我身边的朋友们学习, 从现在开始,转换角色,探索全新的领域。用“生命如钉”的精神,继续敲打、搏击、加压,激历和鞭策自己,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为社会做更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棵永不生锈的生命之钉。
读“生命如钉”有感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