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散文(二)


10 词语在意境中求活

散文用词不需要押韵,却同样讲究节律和意境。好的散文,不仅读起来来朗朗上口,可以击节三叹,而且注重词语、语境和意境的和谐、创新。太多的熟词,大家都这么用的词,超过三分之二,或者句法缠绕,忽东忽西,提不起味口。
意境出新牵动语境出新,语境出新依赖词语出新。乃至文本结构、修辞方法,都需要好好费一番精神。这些东西,还必须整合在作者的独特描述、独特感悟之中,最终引发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散文的用词很重要,语境也很重要。我曾经写过一篇《世纪末的空虚、文学的空虚以及我的空虚》,是一篇议论文,也算广义的抒情文,针对的是世纪末的、文学的以及我的空虚状态。如果用正而巴经的语言来写,会写成干巴巴的论文,有风险,且没人看。我便以一个苦闷而清醒的文学反叛者的口吻,嬉戏笑骂,自我嘲讽。语言夸漫,放荡无忌。议论直指世纪末各色人等内心的虚假、空虚与焦虑不安,挖掘精神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纵横比较自如。我觉得,活用词语,应和整体语境、意境一起考虑。一棵好树,放在适合它生长的森林里,才会格外打眼。
“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这样响响的拍马与自耀,如果没有前面长长的铺垫,看起来只能是笑话。而“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醉鬼一样的丑态,如果没有前面大段的诗意描写和议论,也有损文人雅相。语境非常重要,意境依赖语境,词语出新离不开整体语境。这是别人顺手牵来即成妙句,自己搜索枯肠却突兀乖张的原因所在。
出新还必须知旧。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是因为他本身聪明,感到了聪明的痛苦。其余的人本来没聪明过,也跟着说,不是东施效颦么?同样的词出自不同人的口,意指、能指、所指,不会一样。关键是自己清楚此处此时三者是否统一。统一,才能保证散文用词的效果。

11 散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可以议论。但议论的目的,是把已经记叙、描述的事态引申开,点出一般人难以悟到的感悟,不是平面重复记叙中读者可以自己觉受到的动人处。如果叙述足以展示事件本身的情韵,何许多此一举地议论。暗心藏于记叙与描写中是最高明的举动,不要怕作者不懂。
议论是写好散文的基本功之一。形象而有意味地记叙、描写难,直透心灵的议论更难。散文的议论是感叹是悟解,不是讲道理。感叹和悟解要形象,讲道理则不一定要形象。仔细看鲁迅与白杨杂文,无不在构建一种文化形象,不只挥刀乱砍。即便《资本家的丧家的乏走狗》和《酱缸蛆》这种檄文式的杂文,论辩也不失形象。何况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不从内心发出感叹,不知形象地表达感悟,是散文中常见的两大缺憾。
“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并吞八荒”,这议论文中的句子何等形象大气!“但以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薄,朝不保夕”这应用文中的句子何等生动贴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书信中的议论何等意趣盎然!更有诸多名家名文,凡叹议无不形象活脱发自胸臆,诚宜我辈执笔深思!

12 意象、意境与意蕴

意象由眼前见心中出,再交读者加工复原,体味作者的心中景况。故非一般景物写实,乃经过作者审美意味加工以至空灵想象的产物。细雨廊桥,雄关冷月,又见椰树,一川秋风女儿红,那帘幽梦谁与共。这些散文标题,包含了文中的基本意象,因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选择意象,不是单纯的遣词造句,而是对题材的把握和审美情趣的凝练。无论景物散文、事趣散文、情绪散文还是议论散文,题中意象瞄准的是“意态由来画不成”的意态和“春风难写是精神”的精神。即便用的是中性标题,心中还是有个意象,文字的展开是围着这个基本意象,剥离,增删,拓展,用一组意象来构筑意境的。鲁迅、白杨善于议论文中借用或提炼意象,如“痛打落水狗”、“二作派”等等,从而使批判对象成为一类社会典型,而不是社会的那个人。非议论散文更离不开基本意象的确立与成功拓展,众星捧月的意象群,是意境得以展开的基本要素。
意境不就是众星捧月的意象群。作者在行文中,还须以自己的审美情调来贯穿,使众多意象围绕审美选择发挥各自功能,完整和谐地容在构筑意境的文字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意境,才算大功告成。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他怎样营造通篇意境?开篇叙时、述由、状舟中饮,极写山月水意象;下段饮乐而歌,伸悲意,极写歌声、叩舷声、洞箫声呜呜袅袅、不绝如缕之意象;再段苏子愀然而问客,引曹阿瞒伐吴故事,忆述并发,极当年战船连江、横槊赋诗之意象,成而今安在哉之问;再段举水与月盈虚消长关系,论人生蜉蝣,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议论不离物像,感慨依托意象;文末再来一群文人有酒须尽欢、相与枕籍乎舟中的形象以作交待。在层进中,用于铺垫的意象还用新的意象来消解。没有斗酒髭肩、月夜扁舟、举匏相嘱等意境的建立,相与枕籍乎中的酩酊像也没了审美意义。
仅至意境,还是形式上的审美而非意义上的审美。根本的美在心灵在内里。意蕴便是蕴藏在意境中而能透彻内里的高级情感活动与空灵想象。作者悟得有多深,表达有多巧,于此见功力。显然,苏轼《前赤壁赋》经历了“眼前乐——内里悲——内里乐——眼前乐”这样一个曲折的变化。这归功于苏轼有技巧的言说,从阿瞒不再、我等更逊阿瞒的人生之悲说到水月消长的天地人生之理,再说到造物之无尽藏乃我辈所共适,淋漓尽致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其说在劝客,不如说在劝自己。才情高远而仕途坎坷,如非心胸豁达,断无通灵豁达的苏轼文字。而豁达乃是于不断的自我劝解中产生的。故而通篇意蕴落脚于放下心中悲戚,且自尽兴欣赏秋江美境,看我等醉横扁舟,管它东方是不是发白、人生是不是短暂呢!没有这层意蕴,苏轼眼中的江上美境与放牛娃眼中的江上美境完全一样,苏轼就不成其为苏轼、放牛娃也不成其为放牛娃了。
13 透骨风骚哪里来

我不觉得散文的好就在它有多么真实,多么了不得的思想,甚至多么博大的胸怀,这些是容易做到的,应该做到的。“春风难写是精神”,“意态由来画不成”,如果散文里有透骨的风骚意态,引领精神的飞翔,就不得不为之折服了。
文以载道是多少年的古话,今天依然这么讲也不错。但这个道不是明明白白的道理,而是新的感悟,前人未道的精神痛处或痒处。不疼不痒的道理或人皆一样的情感写得好也不过再说一遍。即使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无非多一个琼瑶或汪国真。不过他们还有不少小把戏。透骨的风骚建立在突出的个性与灵性上,反映人性中最美好最灵动的风神意态,而非一堆生活琐事、一打书本里读来的知识或者突然想到的道理与结论。后者也可以写在散文里,却必须由精神意态来引领,不能把散文写成教科书和流水账。空灵性情少不得。
读书养性,修真养性,洞察世事,达练人情,是散文作者少不得的功夫。知识也许不要太多——太多的知识如果不容入个人的人生经验,生搬硬套,写不好散文——心性却不能不豁达剔透,照得见人世的喜怒哀乐。关注当下,不只是关注生存的物质状态,更需要深入到精神与心灵状态。慈悲大爱要在出于内心,心想之,口言之,身行之。宽容体谅对一切人,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平等而和善地对待所有人和事,尊重他人选择,无以自己的高尚道德质疑他人人生价值,举世浑浊,唯我独醒。高昂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对阵一切戕残人性的丑恶,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守望美丽,注重灵性,不让既有结果和既有知识封锁心灵,不让个人得失与红尘诱惑夺走灵性。对阵与守望都需要最广泛的人群参与,先知大德亦不能包揽世界。平心静气地看待合理与不合理的世界,坚持不懈进行韧的战斗,不要企图振臂一呼即脱全世界受苦人于苦难。散文需要绵绵的精神之根。一孔之见,一理之执,写不好散文。
自到人世,受太多结论性教育,这样好那样不好,这样对那样不对,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束缚了思维与心灵。很多时候,散文作者只看到知识,忘了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知道结论,不知道结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不知道所未见却可以推想的;只知道人是要有道德的,文字是神圣的,不知道道德是历史的发展的,道德的评价不能代替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自然的科学的等等评价,文字的神圣也仅对态度而言是适度的,对于他人和社会却未必就神圣。如此等等,说明散文作者的思维方式多么重要,习惯于静态思维,不能圆转流通,当然只能写静态散文,而不可能开豁纵横意气飞扬,又不使人落于执。受太多既有观念束缚,怀抱放不开,情感意绪腾扬不起来,妞妞捏捏是可想见了。
精神的空间有多大,散文的意境有多远,大概是没有问题的。盯住自己的三寸金莲,写出来三寸金莲;盯住别人的满脸疮疤写出满脸疮疤;意绪飞扬在人类精神上空,写出人类精神生存百态;心志畅游古今中外、宇宙八荒,写出宇宙人生、今生来世的千种幻想。透骨的风骚意态,缘自风骚透骨的散文家无边无际的心、无拘无束的心,心中有什么笔下有什么,又论爱恨情仇、宽容或是战斗呢?
或问:“透骨风骚,你有么?”不多,一点一点。虽不曾至,心向往之。

14 寻找一只审美的空筐

诗歌可以有一种审美的空筐结构,这是诗歌理论家杨匡满说,几十年我一直记得,虽然我不会写诗。
我希望在散文上做点试探,看能不能也找一只审美的空筐。常规的欣赏习惯是一篇散文一种情态的美,没有多重性,而诗就有。多年前我的朋友王平写过一篇《诗歌审美的多重性》,发表在《湖北党校》校刊上。但我还是不敢说,散文也可以具有审美的多重性。因为古文观止上那么多散文,古今中外各种散文选本上的散文,几乎都只一种读法,主题清晰明了,说什么叹什么一目了然,没有多重性。后来我发现小说却有多重审美的可能性,比如《红楼梦》,这么读那么读都有道理,至少有部分道理。小说理论家把它叫做主题的不确定性。以前的文学理论讲的都是确定性,现在来个不确定性,确实使人眼界大开。于是,我先在小说实验这个不确定性,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写了许多主题并不确定的中短篇,其中《猫虎人》被一些朋友叫好。今年来在散文上实验,《雁过荒湖》与《狼啸时分》的主题可以是不确定的或是多重。虽然写得不好,却基本达到实验目的,好象没有人说看不懂。我觉得散文也可以这么写,不一定一个主题贯到底。当然,这是不想在传统刊物上发表的搞法,自得其乐而已。
如果做理论上的探讨,题目应该是散文审美的多重性与空筐结构,但太没底,还是只说自己的感觉。散文在不长的篇幅内,融入更多感悟与生活真相,必须使意象、意境、情景、细节具有充当多种审美道具的作用,为读者的联想提供线索、做好铺垫。比如狼,是自然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的强者,人性中的战斗性;羊,是自然的弱者、社会的弱者,又是人性的软弱性和善良性。这样穿插起来,可以把思绪展开。而我,既是自然界狼羊的调和者,社会中另一个狼国的使者,有点像苏武,还是人性中善与恶、刚与柔两种力量搏斗的战场与寄主。这样的感受,写言论,一两千字很难说清,而写散文,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世界上的诸多事物,本来具有多重性,原因、过程、结果、利弊,都不只一种可能,而且即使只有一种可能,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感受也并不相同。所以,散文立意的多重取值,可能更符合事物与心境的实际情况。
从身边的或意想的事物出发,从多种途径抒发自心感受,又不脱离这个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的所思所悟,照样可以写出性灵文章、血性文章。艺术的真实不仅在事实的真实,更在精神的心灵的真实。为散文寻找一只审美的空筐,淡化筐子本来的实指,扩大其意指与能指,是散文写作一件很愉快的事。
(2006年11月8日—12月3日)

15 面壁十年不为功
——散文《人石对悟》创作谈

兴奋、荣耀、惶恐,都因为三峡。
生来与三峡有不解之缘。家乡清澈见底、曲折婉蜒的黄柏河,就是三峡的支流,在西陵峡出口处进入长江。六十年代上宜昌“二高”,在入口处下游不远。高考前遇上“文化大革命”,像《人生》中高加林找饭碗一样,参军远行。16年前转业回地方,又与三峡朝夕相伴。
???  原本爱好数理化,可没机会再学,好在中学作文基础不赖,就学文吧。从1970年发表第一篇文艺评论稿开始,一写28年,可谓不辞辛劳。然而写的多是公文, 杂感、评论、随笔只能是夜间余墨。经文友们鼓励和出版社成全,得以对1978─1996年间的习作搜罗剔扒,计87篇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这就是“三峡文艺丛书”之一的《悠游人生》。
???  年来不再以公文为业,却又陷于事务。写作在困顿中得以坚持,动力来自内心的冲动和外界的冲击。大有“为写心中无限事,不计工拙不计多”的感慨。不写,对不起几十年的爱好;不写,对不起身边的三峡。
三峡的景观、历史、文化,三峡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社会生活,三峡蕴涵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宇宙精神,使我无法搁笔。况且三峡工程实为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风云际会,各路文友、名师巨匠,竞相耕耘,本地作者,怎能无动于衷呢?
我选择的是散文、随笔。一则稍长于此,二则有利于时间安排,三则便于真实表达情感。
    然而,三峡博大富有、人所共知,已有无数名作、名家,自知实在难以写出像样的作品,只能将勤补拙,以长补短,力求在人所已见之外寻立锥之地。
???  想用特殊的视角和方式感知三峡的生命意味,非面壁十年,直到潜入其中不可。而且是双向到达,既要穿过三峡人文、景观乃至地质的道道石壁,又要穿越散文样式道道绝妙的风景线,以至对此有所把握,然后才能到达深处,做到表达利于接受,文本具有特点。
???  深知文本要有特点,行之不易。三大要素吧,就难以把握,只能便打便向。想是想做到:在“形”上,语言是散文的、有“嚼筋”,结构是散文的、高度自由、不着痕迹,材料是散文的,片段式、新颖;在“神”上,注重生命形式和精神走向,力求往深里走;在“质”上,求真恶虚,即便荒诞,精神内核也必须完全真实,虚构就不如写小说。但真要做到,很难。那就长久地面壁,一点点深入,成败不必计较。就如生活,不仅要面壁,而且要碰得鼻青脸肿呢。
???   我想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也许有一天,我会到达三峡
的深处。眼下的几篇拙文,或许是前行中的一浆、一桡。
(199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