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是怎样的利好?
2009-06-23《新闻晨报》
同样是为了筹集养老资金,八年前,《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沪指创出此前的历史高点2245.41点后便踏上了漫漫熊途,“千点论”也不幸一语成谶。如今,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却被解读为利好,确实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
6月19日晚,《境内股市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公布了。消息一面世,市场上几乎是充斥着叫好声。诸如“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沪指将很快突破3000点”、“国有股转持将促进内需启动”、“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小非问题”等各种各样的声音纷纷出现了。
国有股减持曾被市场认为是“洪水猛兽”,也成为四年多大熊市的“导火索”。目前虽然股改基本完成,国资委亦对国有股的减持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客观地说,数量庞大的国有股仍然犹如“堰塞湖”时时高悬于市场上方,让投资者难以释怀。尽管截至今年3月26日,符合转持条件的上市公司只有131家,应转持股份也只有约83.94亿股。但随着今后越来越多的含国有股公司的发行上市,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的数量也必将越来越多。而且,今后还不能排除将股改前上市公司相关国有股份由社保基金转持的可能性。如此,则社保基金转持的意义就更大了。
另一方面,在新股IPO刚刚宣布重启之际,监管层及时出台国有股转持的管理办法,其避免因新股发行对市场造成冲击的呵护之心不言而喻,也体现出了监管层维护市场稳定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在二级市场上,周一沪指也以高开红盘报收作出了回应。
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不仅仅是解决养老资金巨大缺口这么简单,对于股市而言,某种程度上至少能够在短期内缓解国有大小限的减持套现压力。但是,在社保基金转持之后,相关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会在承继原国有股东的法定和自愿承诺禁售期基础上,再将禁售期延长三年。在自我锁定三年之后,相关股份同样面临着上市流通套现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保基金的转持,充其量只是将减持套现的时间延后了而已。而三年之后市场将遭遇何种情形,没有能预测到。但当年股改“锁一爬二”后的负面效应,却让市场早就有了深刻的体会。社保基金所转持的国有股是否会成为目前肆虐的大小非,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随着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越来越多,无形之中其将慢慢“成长”为市场中的“超级”机构投资者,也必将成为能够左右市场的一支巨大的力量。如果今后股市太过火爆,或者说市场投机过于疯狂,社保基金因“窗口指导”通过减持国有股来抑制市场的投机行为并非天方夜谭。如此,社保基金的转持,又将成为监管层调控市场的一大工具,A股市场将无法从政策市的阴影中走出。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社保基金转持股份套现的“圈钱”行为。与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的“循环使用”不同的是,社保基金在将转持的国有股套现充实养老金后,更多体现出的是从市场中进行“抽血”。因此,短期来看,社保基金的转持有利于锁定部分国有股,实际上,解禁之后其同样就像“笼中虎”,并且,其减持套现毫无疑问是与市场中其它投资者的一种争利行为。
因此,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短期看是利好,长远看则是利空,不值得市场为之“高呼”。(报纸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