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9岁市长是政治进步
丁启阵
清华大学毕业生周森锋29岁当上湖北省一个县级市(樊城)的市长,引起媒体与公众的极大兴趣。这位年轻市长有无从政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有什么政绩,能否预示某种政坛动向,其硕士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对其仕途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都成为近日的热门话题。事情的进展,有点像马克·吐温著名小说《竞选州长》里的情节。
既然成为热门话题,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一种声音是:媒体如此关注一个年轻市长,属于无聊之举;质疑其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抄袭行为,是红眼病发作。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这种关注是一种政治进步的表现。
媒体、公众可以对一位县处级政府官员的任命作这样直接的报道,展开这样声势浩大的议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言论自由的反映。它可以表示,上级乃至中央政府有了一定程度的将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决心;或许还可以据此猜测,这是中国政治要搞民主化的一个信号。
媒体、公众之所以对这位新近上任的樊城市长特别感兴趣,我以为,原因远非他29岁的年龄或者说“全国最年轻市长”这个标签本身。除了29岁的年龄之外,清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政府高层“满是清华毕业生”的现象,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街谈巷议,妇孺皆知。29岁的年龄之所以引人注目,可能包含如下两种信息:人们对目前的政治局面偏于沉闷感到不满,希望年轻人的加入能够带来新气象,希望中国出现活泼的政治局面;关注超常规选拔干部事例,反映出人们对用人制度公平性、合理性有着强烈的诉求,说明中国百姓对官场腐败早已深恶痛绝,期待改变。关注清华毕业生,很容易理解,当今我国最高领导人就是清华毕业生。议论一个县级小市的市长,何尝不是议论整个中国政治和政坛的缩微形式呢?不能到法国巴黎实地瞻仰埃菲尔铁塔,去世界公园(又叫“小人国”)观看一下按比例缩小的铁塔,也是一种替代,一种慰藉。
从前少不更事,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时,完全相信了教材上的说法,以为是作家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虚伪和无聊。现在明白,《竞选州长》其实不过是马克·吐温借用选举题材展示他的讽刺才华、娱乐文艺消费者的文学加商业行为。马克·吐温应该没有否定美国的政治选举制度的意思。以基本上享受不到民主政治权利国度的普通百姓的眼光看,马克·吐温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竞选州长》简直是在炫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民主选举的政治,媒体、舆论不过是在对待政治人物时,似乎有失厚道,对“人无完人”的传统观念不够尊重,它们所能伤害的不过是个别言行品德等方面有瑕疵的政治人物的面子和政治前途,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尽情发挥宪法赋予自己的一切权利;而非民主选举的政治,所伤害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政府官员则因为舆论监督的缺失,可以在权钱交易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回到29岁市长周森锋话题本身,迄今为止,媒体的详细报道和网络上的热烈讨论,都足以让所有关心民主政治的普通百姓感到欣慰,感到鼓舞,感到兴高采烈,似乎看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曙光。但是,我奉劝大家,且慢兴高采烈。迄今为止,周森锋话题,基本上是媒体和网民的自娱自乐,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表态。也就是说,类似民主政治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否得到相应的结果,还很难说:周森锋那篇发表在《商业研究》上涉嫌抄袭的论文,能否得到真实的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否会明确公布;如果证实属抄袭行为,清华大学是否会按照学位管理制度做出相应、公正的处理;上级政府部门会否对周的市长任命做出相应的调整;所有这些,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周森锋论文被质疑有抄袭行为,无疑是对中国政治的一次严峻考验,它也许会成为促成中国政治制度转变的一个导火索,一个转折点,一个值得记住的历史事件。
20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