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飚车”说是对国学大师的贬损


“道德飚车”说是对国学大师的贬损

丁启阵

 

出乎意料,竟然连北京大学教授也有认为易中天在批评李辉时创造的“道德飚车”“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词”,是“入情入理”“耐人寻味”的说法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在接受一家纸质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种观点。张颐武教授对“道德飚车”一词是这样定义的:“……就是用道德过分的去要求,把道德变成一个绝对的标准,致使将道德过于强化。道德如果像飙车一样,走得太快,实际上就违反了通常的人情世态。也容易把道德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标准,并站在这个角度来批评一些现象,过度苛求于人。

说实话,我一如既往地看不大懂张颐武教授富有理论色彩的文章。像李辉那样写文章抖落一下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底儿,怎么就“把道德变成一个绝对的标准”了?怎么就有道德“像飙车一样,走得太快”的问题?谁证明过,人情世态难向来是不以道德评判人、苛求人的?一个人写文章,他爱怎么说怎么说,天下人自有判断,说得在理有人相信,说得不在理,会当他在放屁,说得像杭州富家子飚车,撞死了人,自有法律会收拾他。试问:天下有哪个文人,能写一两篇文章就把道德给变成了绝对标准的?

几天前,我已经在文章里指出,把李辉抖落文大师老底之举比作“飚车”是不恰当的比喻,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理由是:李辉的文字批评与杭州富家子的闹市飚车,后果完全不一样。

其实,还应该加上这么一条:两者的对象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被撞飞起好几米高的浙江大学毕业生,在飞驰的、钢铁制造的汽车面前,是不具有任何抵抗乃至逃避能力的弱者;而在文字批评面前,文大师则是拥有广泛人脉和话语权的人物。我相信,文大师在文化界的法力,一定不在李辉之下。如果李辉的批评文章有不实之词,有诬陷之处,一句话,有破绽,文大师完全可以亲自写文章,或者授意门生弟子写文章,进行有力的回击,将李辉剥得体无完肤,使李辉无法继续在文坛混下去;文大师也完全能够以李辉涉嫌“道德飚车”为理由,诉诸法律,将李辉绳之以法,让李辉尝尝牢狱的滋味。

一个文坛后辈写文章批评一下,就受到了伤害,就被撞飞起好几米高,就呜呼哀哉了,就需要易中天、张颐武等人出来打抱不平。这样的大师,是不是也太虚弱、太窝囊了点儿?

我倒觉得,在这个事情上,文大师本人的态度要潇洒得多。对于李辉的批评文章,他虽然没能以“老翁不计后生过”(诗圣杜甫说过“老翁慎莫怪少年”的话)的胸怀对李辉以礼相待,没能做到一笑了之,但是,他基本上没有写文章跟李辉对骂,似乎也还没有诉诸法律的打算,多少有点大师范儿。反而,易中天、张颐武这些貌似打抱不平的英雄,口口声声,认定文大师被损害了,被撞飞起好几米高了,被撞死了,不由人不怀疑,他们那是故意贬低文大师的国学修为和功力。

我认为,百年修炼,成为大师者,早已百毒不侵,百病莫犯,后辈小子的一两篇批判文章,不过是如风过耳,不应该构成任何伤害的。

                                                  20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