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加1到5加1的产业链模式


制造业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比如说就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我们这边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那在美国,美国的零售价是9.99美元,10美元吧,那么10美元减掉1美元,9美元差价怎么创造出来了,那就很有意思了,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样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那么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产业链的分工,因此以产业链的价值而言的话,真正拿到大头的是美国,而我们只是九分之一,而且我们还负担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环境,资源,劳动的问题,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举个例子,我们资源这么贫穷的国家,竟然还敢砍我们的树,做成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卖给日本人。这种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砍了20%中国的森林,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制造业的本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那么破坏环境都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的,太湖事件,松花江都污染,我们留什么样的一个环境给我们的子孙呢?

正是认识到中国制造导致的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现在全国都在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但是如果还是停留在6+1的思维模式下,是难于走向中国创造的。

例如:产业升级的理念,还停留在611,要进口设备,提高技术,这固然不对,而如果按照产业升级的概念要从1走到进入6,而且是高效整合的6,这只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新型的产业整合的概念,即使适用也只是适用很小的领域。这样的产业整合,在中国能不能做?可以。我们中国不是没有6,比如说服装行业,我们都有6,我们有仓库,我们有运输,我们有车队,我们都有啊,现实是都是分开的,大家各干各的,因此是效率是非常低,交易成本非常高,目前要做的是把它串在一起,高效压缩,高效整合。对比一下,我们走完整个61需要180天,那么欧洲的名牌,包括ZARA,叫飒拉,它走完整个流程是12天,以一件衣服为例,仓储12天跟仓储180天,成本差了90%以上。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在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下,即使愿望和前景很好,往往也是一拥而上,给腐败滋生创造了条件,已经在6中生存的中小企业也会象房地产中的原住民一样被强制拆迁,而且特别悲哀的可能是整合到最后,咱们的6还是被外资更牢固地掌控(详细了解一些所谓民族品牌的股权就知道这不是在危言耸听)。

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的成本概念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不是劳动成本,劳动成本在整条产业链里面不重要,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显现,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战争时代,要缩减成本,就必须透过最高效的管理,压缩整条产业链,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工夫。但产业升级的思路一定要脱开6+1的模式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6+1的模式中,显然没有消费者的位置,在这样的模式中,消费者就象奴隶社会中的奴隶,是排除在游戏之外的,组织生产成了高高在上的贵族,如果产品没有竞争,消费者连选择权都没有,更别说参与权了,即使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意识到技术的进步使得未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已经没有了明确的界线,开始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也更象是以前的皇帝给予臣民的施舍。

站在理性的角度,6+1的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由于资本的天性,在现实中不断创造将消费者逼到墙角取得垄断利润的机会,表现好时则是扮演助消费者受益分享技术进步的收益,一旦技术的进步进入一个高原期,则往往由于逼入墙角过甚,从信誉的丧失开始,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此次金融风暴的实质亦是如此,而现有技术水平已到了彻底抛弃6+1模式的时代。另外从国与国竞争的角度,按照6+1的模式,发达国家已经布局完成,关键的定价权已掌控在手中,在同样的模式下,后发国家想要夺回定价权则难如登天,局部改革的结果反而会加强发达国家的掌控力量,只不过以前的6主要在国门外,而折腾的结果则会是彻底的沦陷。

本质的产业链模式应是原材料、半成品供应、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运化、消费这样的5+1模式,5是围绕消费这个1而展开的。6+1的产业链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站在协作的角度划分的,由于产品制造企业仅关注直接供应的物料,不主动了解影响物料供应的关键原材料的变迁,极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供应的定价权,而以前默认的是发达国家引导消费、发展中国家负责生产,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注重消费,在运化环节天然拐腿,失去产品定价权也就成为必然。5+1的产业链模式的优越性在于:是从流转的角度划分产业链,极易察觉微小的不正常,因此由于疏忽而丧失掉定价权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运化环节的主体:产品服务、产品设计和订单处理,消费者也可以自自然然参与进来,符合众包的经济特点,因资本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极低。而且因减少或弱化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环节,就能大大降低产品成本。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站在5+1的产业链模式,则找到了符合社会实质的产业链模式,所有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为人类利益作贡献,不存在6+1模式下争夺定价权的冲突,而且运化环节的加强,则消费的力量在产业链中取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能保证我们走向中国创造,只要选准一些合适的产业,例如健康(养生)产业,我们立即就可以在实践中执行走向中国创造之路。

6+15+1,建立一个新系统,不是要和旧系统比较,而是要让旧系统消失。

 

青岛  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道煜

电话:1361639255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理念:http://health.chinavalue.net

地址:青岛市南区大尧二路18-2号(邮编266071

 

 

作者简介:李道煜,双学士(机械、会计)、硕士(计算机)、高工,信息产业部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美国电工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CSDP认证软件专家(07年底,全球6百多人,国内16)。在企业工作16年(海信14年获得扎实企业运营基础,海尔2年得以在企业中高层位置尽力发挥),在海信任职过除销售和财务外企业的各主管岗位,期间在政府挂职一年(任职日喀则市委办主任助理),荣获多次表彰、三年度集团先进(两个系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海尔高科技公司从研发部经理到同时任职研发和质量两个部门经理,成功开发带自主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的手持式计算机产品,完成CMM3质量体系建设,带出一批技术、管理骨干。06年察觉IT的发展重心必将从产品转向服务,并导致企业用人机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老板将从管人中解放而专注于绩效,因此创办尔瑞海公司探索如何经营人力银行,探索中发现此新型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服务才是竞争核心,其中关键点就是对员工的健康服务,07年创立健康服务商行探索健康管理模式,最终找到统一方向“引领健康养生方式、完善能力兑现平台”,聚焦于能力协作产业链的两大核心环节——健康养生服务能力兑现服务这是经营人力紧密关联的阴阳两面),20104月指导实践的聚时系统荣获卫生部第四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两人大副委员长和两政协副主席出席)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奖,以此为开路先锋,全力开展业务:经营人力银行、催化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