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消息,总感觉有点搞笑,就像屎壳郎推粪球一样......
看后,我想起了这样一段场景:我有个又瘦又小其貌不扬且衣着拖沓的老舅,年轻时好玩贪酒且酒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嗓门很大干活偷懒,早些年下乡的时候,村长也拿他没什么办法,于是,根据我老舅自身特点,当上了村里的广播员,整天发通知念报纸喊口号,回城后进了工厂,他的这些特点,也正好符合他所在县城的轮胎厂供销员的条件,记得78年我还上初中的时候他结婚了,结婚的时候我姥爷花了700多,给他买了一套皮尔卡丹西装,虽然衣服又肥又大不太合体,但毕竟袖口上不舍得剪下的“pierrecardin”的洋码标贴赫然在目,足以证明这是名牌价格不菲,加之白衬衫配上金利来领带,再穿上一双老人头的皮鞋,挺胸收腹提臀昂首,气宇轩昂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我老舅挺精神的,酷似当时的那部电影《陈焕生上城》,系着领带穿着旅游鞋拎鸡进城送礼的气质。
结婚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三件宝”同时穿出来过,而更多的时候,是那套皮尔卡丹的西装与花花公子旅游鞋相配,抓兔子打鸟捞鱼摸虾,直到那件皮尔卡丹在风吹日晒下,变得不再光鲜......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30年了,他结婚时的那套行头已光芒不再,皮尔卡丹、金利来和老人头已经变得不再神气了,那双花花公子的旅游鞋也开胶了,但这并不是单单因为我老舅没有模特气质,即使施瓦辛格穿上也让人觉得搞笑,因为时尚已经掀翻了这一切......
毫无疑问,皮尔卡丹是个设计大师,而并非能在经济海啸的狂风巨浪中力挽狂澜商界奇才;皮尔卡丹品牌在服装界曾是一只斑斓的凤凰,但凤凰也有可能羽翼尽褪变丑变秃的时候,但此时我想起了两句中国的古话:凤凰涅槃和凤凰落地不如鸡,如果不是因为经济危机,皮尔卡丹也不会沦落得这么快,更不会才下嫁给温州老板,正如奥巴马上台后倡导新能源战略,才使哇哇喝油突突冒烟的悍马,也失去了西方人炫耀下的宠爱一样,这不是获得涅槃式重生的招式,而是与鸡为伍的伎俩?
皮尔卡丹70年代进入中国,当时转型期的时代,改革开发刚刚开始,国门刚被打开,一个“洋”字和一个“先”字,在中国占了个大便宜,随着我老舅的变老,我老舅儿子的长大,皮尔卡丹难免成为尴尬的半老徐娘,如果皮尔卡丹还想抓住中国市场,那也只能从树荫下下象棋的老舅的退休金开始盘算,从我老舅的怀旧情结开始了。
名牌战略并没有错,错在守着名牌的牌坊不去更新过于自我,太拿自己当回事了,或许有人在说,新名牌取代老名牌是自然规律,时尚是多变的,但别忘了,皮尔卡丹先生是从迪奥(Dior)打工后才挑出来单干的,而迪奥却依然能紧随时尚潮流,抓住中国主流的消费群体和更多的肯花钱的我老舅。
其实在中国,迷信名牌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人均GDP很低,而可支配收入就更低了,但中国一直是购买奔驰宝马的大户,其原因一则因为贫富差距较大;二则因为个别有钱人的财富,来得太容易,三则炫富心理膨胀;这些正好能在国际品牌市场上找到乐此不疲的冤大头,但作为服装品牌,需要的不是我老舅们荫怀旧而恒久的款式,而是那些70后80后们消费主流善变的时尚心理。
奢侈品并没有错,错在奢侈品被神化了,甚至被妖魔化了,我敢说,崇尚名牌的人90%并不是意在其自身布料的质量,而是追逐品牌张扬的炫耀,甚至还有暴发户骨子里的炫富心理的宣泄,当皮尔卡丹这样曾经世界级的名牌走进中国,或许那道神化的光环也将不在,继而留下的是批发市场上真假充斥下的琳琅满目和吵吵洋洋的叫卖声。
我并不迷信也不崇洋,但我更不信西方经济环境下历练出来的经营模式玩不转了,在温州老板手里就会起死回生,卡丹路收购皮尔卡丹,在某种程度里有“卡丹”情结,但这也跟“皮卡级”的老板玩皮尔卡丹一样,差不多的字面,本打算恪守的“卡丹情节”,却一部小心变异成了“皮卡情结”......
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之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西方人一贯的经济侵略策略,而中国人也正是利用西方企业曾经的迷信光环和老舅的怀旧情结,为西方产能过剩的行业寻找下家,我始终认为服装是没什么科技含量的,买一套进口设备,主料辅料都是进口的,贴上老舅们迷信的商标大肆宣传就可以迎合某些人的购买欲求,与其说比的性价比,还不如说比的是赤裸裸的营销攻势更靠谱。
此时,我想起了赵本山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作为大师的皮尔卡丹是设计服装的,而作为接盘的温州老板是倒腾服装的,这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真的有志于推行品牌战略,何不好好地弘扬我们目前已有的民族品牌,即使利用现代的企业运作模式和资本运作手段,又为何不去购买国外实实在在的资源性产品?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收购,我倒是想为前些日子中国石化出72.2亿美元的巨资收购瑞士石油开采商Addax而叫好。
卡丹路这次收购皮尔卡丹这个过气的“老妇人”,与不久前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确有一拼,或因为炫耀老板自身实力的,或恶意炒作的,其目的都是想利用外国品牌的空壳,去套取我老舅不很冷静的腰包,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当处于苟延残喘下的经营态势时,西方企业总惦记着往发展中国家倾盘,因为这里“钱多人傻速来”,尤其可以套取容易忽悠的银行资金助一臂“垫背”之力,何乐不为?而中国的企业面临倒闭时,又往何处倾泻呢?当年的爱多VCD、秦池酒业等等,也同样具备品牌价值,结果只是静悄悄地关门了事。
一个“皮卡级”的温州老板收购皮尔卡丹,有人说是“糟蹋世界品牌”,但我想说这是里应外合“糟蹋国人消费”,这场闹剧与其说是一次跨国兼并,还不如说是一场国际玩笑,或两个国际倒爷夜里在诳语裸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