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制度与立法:有意识演化
在本章中,我将重点讨论无意识演化之外的第二类制度演化形式,即有人类理性动因参与,并由该人类动因所推动的“正式制度订立与立法”这一“有意识演化”过程。
与表现为自发秩序的无意识演化所依赖的自组织过程不同,有意识演化是在人类理性参与这一动因推动下的“他组织”过程。他组织过程从组织内部秩序型构的结果来看,具有明确的主体,并表现为特定人类行动的目标结果,它是一个有人类意识参与的制度化过程。相对于自组织过程所型构的习惯、习俗与惯例之类的自发秩序而言,他组织过程的有意识演化,主要集中于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的“正式制度订立和立法”活动。如同肖特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正式制度和立法活动的最为规范的分析,来自于由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1]该理论在一种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立场下,对涉及公共选择过程和集体行动中的个人决策问题,通过其投票理论对多方讨价还价和谈判过程提供了详尽的理论解释,并为个人选择与群体决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尽管我已经结合哈耶克进化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从认知进化和主体间性的视角阐明了人类理性有限的事实,但当论及人类理性动因参与有意识演化的正式制度变迁这一论题时,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2]从本文所主张的系统进化论视角来看,任何导致对象系统封闭的理论预设或立场,都不仅无助于人类认知的进化,而且只会延阻对象系统的进化。因此,本文将秉持一种生存现实主义的立场,在开放系统的视角下探讨由人类动因参与所推动的“正式制度订立与立法”这一有意识演化过程。本章中,我将以公共选择学派所提供的集体选择理论作为正式制度和立法过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本文的认知进化与主体间性视角,对表现为正式制度和立法的有意识演化过程做出解释。
本章的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一节中,我简要区分了人类理性参与制度演化的几种形式。它们包括,(1)利维坦——怪兽模式;(2)国家主义模式;(3)民主宪政模式。其中,利维坦模式代表由君主独裁的单一心智参与制度演化的形式;而国家主义模式则代表由国家和中央政府作为核心主体参与制度演化的形式,其特征在于以国家和中央政府代替公众利益并压制私人选择的自由;在民主宪政模式中,包括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方式。一般而言,群体内部的公共选择过程采用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与该群体的规模及其成员的同质程度严格相关。直接民主只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具有高度一致性(同质性)的群体;而规模较大或具有较强异质性的群体,则更应采用间接民主或代议民主制。在第二节中,我将在群体认知和主体互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民主宪政体制下的公共选择过程。这一多方讨价还价和谈判过程的理论描述,来自布坎南和塔洛克所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宪政经济学的成果。我将通过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正式制度和立法过程,借此指出“一致同意”原则对应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效率状态的理论意义。对于正式制度和法律这类关系群体内部所有成员利益的“公共物品”,在偏好多样性和人际效用不可比的条件下,一致同意原则由于高昂的交易费用将无法实现,而采用“多数票法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多数票法则所引致的负面效应,似乎是公共选择过程必须处理的棘手问题。在第三节中,我介绍了对多数票规则的投票悖论进行修正的几种方案,它们包括:(1)单峰偏好和中间投票人定理;(2)投票程序控制;(3)多维选择下的选票交易与再分配效应。但这几种方式由于要求对投票程序控制或通过强制改变投票人偏好,因而也同样具有缺陷。在第四节中,我重点讨论了政党政治和代议政府模式下的公共选择问题。我概要介绍了唐斯早期关于政党竞争的思想,并借助公共选择学派关于立法市场的三个模型解释了代议政府模式下,利益集团对政治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我将在“终极立宪选择与宪政”的标题下,探讨“立宪”以及作为立宪基础的一致同意规则的重要性。我将在综合布坎南立宪思想和哈耶克自发秩序与法律二元观的基础上指出,宪政的核心任务乃在于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利,唯有确立了宪法作为元制度的绝对权威,才能有效限制政府可能造成的伤害,同时为政府的有益活动留出空间。
[1] 肖特指出,对于那些存在多边讨价还价且需要谈判理论的制度现象,或者明显带有群体理性参与和“计划”特征的非自发秩序,都不是他的考察范围。相反,他认为该类制度更应当在布坎南和塔洛克的公共选择理论中给予研究。(参: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中译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显然,肖特的处理方式与我在本文中采取的无意识演化和有意识演化的区分思路也是一致的。
[2] 本文认为,唯理主义所产生的误导乃在于它忽视了人类认知进化和理性有限的客观事实,而错误地将人类心智系统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毫无外部依赖性的创造者;而个人主义的谬误则在于对个人心智独立及主体性觉醒的夸大,而对社会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依赖和主体间性视而不见;最后,功利主义的缺陷则在于它只看到了人类由于资源稀缺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却忽视了人类在互动行为中的合作倾向,以及由认知进化而形成的具有外部依赖的道德、正义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