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解放碑,要知道它的来历,就必须了解重庆的历史,要知道它含义的变迁,就必须知道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37年至1946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3月14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是世界闻名的建筑,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1940年该碑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胜利,该碑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象征。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念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人民解放纪念碑”。解放碑已成为重庆的象征,是重庆的标志,是重庆人心中的永恒,如今解放碑通常指的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 。
重庆既是美丽的大都市,同时也是极具文化特色的一座历史名城,重庆的解放碑便是这座历史名城心脏和眼睛,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无不赞叹它的美丽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直辖以来的重庆被称为世界上变化的最快的城市,因为每隔3个月,重庆的地图就会因城市的巨大变化而进行修订。重庆城市的变化,特别是解放碑地区城市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城市建设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在众的城市建设专家中,何智亚先生是最让人感动和钦佩的一位。
何智亚,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是著名的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和摄影家,也是重庆知名的企业家,何先生对重庆市区的旧城改造和重庆国企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日喜闻何智亚先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专家津贴殊荣,这对重庆市解放碑的老百姓和熟悉何智亚的朋友来说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重庆著名的城市规划建设专家、摄影家、知名的企业家何智亚先生近照
何智亚先生1947年出生于四川内江,1950年随家人迁居重庆市市中区下半城。1966年高中毕业于重庆市育才中学。当过"知青",进过大型钢铁厂。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86年从钢铁厂调到重庆市渝中区从事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历任重庆市渝中区副区长、常务副区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现任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智亚先生在管理城市建设期间,先后主持了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重庆朝天门广场、洪崖洞、湖广会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担任企业领导以来,他领导渝富公司为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破产、搬迁提供周转资金100多亿元,打包处置工行不良贷款157亿元,资产规模达到400亿元,渝富发展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何智亚先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故他在担任政府领导和企业家的同时,也担任了很多社会上的职务。他现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规划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旧城变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如果你站在渝中区262米高的重庆世贸中心楼顶,放眼望去,一片五彩斑斓的建筑森林,过去高大挺拔的解放碑淹没在高楼中。重庆解放碑地区由旧城变为大都市的过程中,何智亚先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0年前开始拆迁建商品房
如今许多老市民都知道,20年前,市中区临华村的旧城改造很有名很风光。时任市中区建委主任的何智亚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始抓经济建设,市中区把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旧城改造指挥部,最早的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房概念,由此在市中区诞生。
何智亚说,当时房屋大部分产权属房管局,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措施就是由区政府成立住房统一建设办公室(统建办)、旧城改造指挥部,将对危旧房集中的片区拆除重修新楼,居民就地还房安置。“现在看来,当时开发量较小,所建房屋档次也不高。”何智亚说,为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就多修一些房屋,作为商品房出售。“当时买得起这些房屋的人,都是效益较好单位的职工或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当时这是很大一件事,渝中最早有了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房的概念,中央领导来了,都会去视察参观临华村。”
2、10多年前大拆迁修高楼
说起重庆的现代建筑,相信市民都不会忘记大都会广场、美美百货大楼(时代广场)等。它们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招商引资的产物。
何智亚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始终没有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渝中房地产开发带动的城市建设“噌”地一下起来了。
老重庆人都记得,当时有一种说法“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过江就是出城,渝中居民都不愿搬离。何智亚说,当时全市仅有的十多家开发企业都挤在渝中,如渝海、渝开发、中建公司、市房地综合开发公司等。渝中区统建办也改为渝中区房屋开发公司,旧城改造指挥部改为旧城改造房屋开发公司,渝中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序幕即将拉开。
3、直辖后解放碑升格重庆客厅
1997年重庆直辖后,许多人慕名来渝观光,游览解放碑、朝天门后,多数人第一句话就是:“天呀,这也叫直辖市!”当时的一些市领导,的感受差不多。
何智亚说,看重庆城市建设,主要是看渝中。直辖之初,市领导为树直辖市形象,增强市民凝聚力,决心建设一批民心工程,修建解放碑步行街的设想诞生。
在渝中区委、区政府的力争下,在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1997年8月,解放碑步行街建设如期动工,紧张施工4个月后基本建成。担任工程常务副指挥长的何智亚说,他亲自跑外地,考察广场是铺地砖还是用花岗石。如铺花岗石要200多万元,虽比铺地砖贵几十万,但耐磨,好看。向上请示,当时市领导还有顾虑:政府财力紧张,困难职工那么多,铺花岗石老百姓会不会有意见?渝中区领导力争,最后同意使用花岗石。现在看来,再高档次的广场可能领导和群众都不会有意见,但在直辖之初,百废待兴,经济确实有困难。何智亚说,解放碑步行街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的首条步行街,后来的发展前景无限,实际上当初建设费用不过1000多万元。
广场绿化时,有人认为,解放碑巴掌大,人都站不下,哪有地方种树。但渝中区领导坚持种树。同时,美心集团也找上门来,愿出资在解放碑种植一部分大树。于是,解放碑广场建好时种上了十几棵大型南方榕、几十棵银杏和适合本地生长的大量小叶榕和黄葛树。
解放碑广场建成向市民开放那天,渝中区万人空巷。时任渝中区区委书记的余远牧到广场参观,一位市民告诉他:“感谢区委、政府,给我们修了个大客厅。”解放碑作为重庆客厅一说,就此生成。何智亚说,当时老百姓家里普遍没有客厅,即使有也都拿来铺床了,突然有了个公共的大客厅,当然高兴了。
解放碑广场、人民广场以及珊瑚公园大致同时启动建设。2008年又建设了朝天门广场。何智亚说,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工程都不大,但在当时,每一项工程都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解放碑步行街和朝天门广场建成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学习,当时市委还总结出“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朝天门广场十六字精神,拟在全市推广学习。
极具现代化气息的重庆解放碑步行街
5、透过渝中立体看重庆
何智亚说,几座步行街、广场、城市公园陆续完成后,渝中区档次一下就起来了,基本能代表重庆直辖市的形象了。特别是解放碑步行街的建设,是全国特大城市中首条步行街。如今重庆70多家银行中,有90%的总部落户解放碑,形成一条十字金街。
直辖后5年,直辖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掀起大规模交通建设和市政文化设施建设。市政文化设施建设中几个重头项目,都是在渝中半岛范围内。
2003年前后,湖广会馆、规划展览馆、三峡博物馆以及奥体中心、美术馆、大剧院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何智亚说,湖广会馆旧址原来住了300多户居民,建筑破败不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改造时,已经被划给开发公司准备拆除,后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呼吁下,湖广会馆“幸免于难”。如今,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成了重庆历史和文化品位的一个见证和承载物。外地客人来了重庆,湖广会馆成为一个必去之处。
重庆地势高高低低,重庆人性格爽快耿直,感觉是一个很现代很前卫的城市。但是在去过湖广会馆、三峡博物馆等地后,自己才感到震惊:原来重庆有着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这座城市在自己心目中一下变得厚重、立体起来。
二、老街区传承城市的历史
担任过市政府副秘书长何智亚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上表示,对传承城市历史的老街区将不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进行改造。
何智亚说,近20多年来,在旧城改造大拆迁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有价值的历史传统街区造成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992年对临江门传统街区拆除就是一个遗憾。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李前宽在拍《重庆谈判》时大量使用了临江门作为拍摄场景。1992年电影公映后,李再次来到临江门,这里已拆得七凌八落。李前宽为此心痛不已,作为电影拍摄,这里是花几千万都无法作出来的真实场景。
何智亚说,对传统街区采取不搞大拆大建的方式,拆掉一片房屋,开发商要建几倍于拆迁面积的建筑,不仅彻底破坏了历史风貌,也造成城市空间更加壅塞。但原封不动保留也不行,这些地方的建筑多是危房,市政设施极差,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只有通过保护性改造来改善这些地方的条件。
目前,重庆已对一些传统街区的保护改造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对危旧房进行适当改造更新,消除险情和破旧面貌;通过少量拆迁适当增加市政设施,如公厕、垃圾站、下水道、小的绿地、居民休闲活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基本保持居民原有生存状态,成为活着的传统街区;适当通过穿衣戴帽和立面改造,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街区肌理,留下城市记忆等等。
何智亚说,重庆市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渝中区巴县衙门、十八梯、白象街,南岸慈云寺、弹子石、铜元局、米市街,北碚金刚碑等历史街区作出保护改造规划,并逐步用旧城有机更新保护改造的方式进行保护改造。
“无论怎样发展开发,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母城、渝中区的人文历史是永远替代不了的。”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曾担任过渝中区常务副区长的何智亚说,传承渝中半岛的历史文化应该与经济建设并重。
何智亚说,因为渝中区是重庆城3000年历史文化的源头,母城文化特征明显;抗战8年陪都历史不可复制;两江环抱的半岛地理特色等是渝中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他认为应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即使将来别的地区经济指标超过渝中区,但渝中区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
闻名世界的重庆“两江汇”-----渝中半岛上的朝天门
三、潜心研究湖广会馆修成正果
何智亚先生所著《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一书,令各界专家称赞叫好。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共撰的“出版前言”认为,该书不仅广泛引用正史、族谱、档案、文献,而且作者实地踏勘考察所得资料,亲自组织、参与工程的切实体会和收集、拍摄的珍贵照片……许多考证史料和图片是首次披露,值得人们细细鉴赏和保存。
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家的敏锐感,长期执著地为重庆湖广会馆的保护修复呼吁呐喊,后来又受命为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的组织者和总协调人,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动作。在繁忙公务之余,作者远离浮躁和应酬,沉心静气,潜心于对巴渝移民文化、会馆文化的研究,沉浸于对古建筑修复理念乃至工艺技术的理性思考。他与工程设计者 、建设者们共同呕心沥血, 奉献出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精品,获得社会广泛认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以坚韧的毅力,历经十数月辛勤,撰写了《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一书。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描述了清代重庆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移民史 、会馆史,展示了古建筑修复的理念原则、技术方法。本书不仅广泛引用正史、族谱、档案、文献,而且有作者实地踏勘考察所得资料,亲自组织、参与工程的切身体会和收集、拍摄的珍贵照片。全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见解独到,许多考证史料和图片是第一次披露,值得人们细细鉴赏和保存。
从1986年发现淹没于道门口—东水门危房群中的湖广会馆以来,何智亚就没有放弃过对这片迷人的古建筑群及其历史之谜的探究。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远离浮躁和应酬,沉心静气开始了对巴渝移民文化、会馆文化的研究,并沉浸于古建筑的修复理念乃至工艺技术的理性思考之中。在接近完成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的2005年春节后,他利用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晚上,对移民历史、移民文化和会馆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收集,对“大移民的成因”、“重庆‘八省会馆’的形成”、“移民文化形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崭新的科学观点。他认为,为重庆人民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是一个学者乃至人民公仆的职责。
该书除了大量文字抒写,还通过大量珍贵图片,证实了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大移民,是巴蜀地区向全国的一次大开放。何智亚提出,“移民社会意味着广纳百川、包容四海、兼收并蓄、共谋发展。移民精神意味着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正是经过几百年来在不同地域、文化、血缘、民族的历史大融合,才奠定了巴渝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今重庆人耿直热情、坚韧顽强、吃苦耐劳、胸襟开阔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这些观点中,饱浸着何智亚多年的思考。多年来,他对重庆古巷子、古镇、古建筑的历史变迁,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摄影作品和两本专著。为了弄清移民源头,他曾经亲自带队到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考察收集资料,修正了“湖广填四川”历史研究中的某些误说。
重庆湖广会馆
据该书介绍,湖广会馆修复工程是我市投资最大、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它的成功与经验,修复中把握的理念和原则,工程中使用的特殊技法……都为其他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何智亚在书中不仅是实录,也有总结、概括、引申、研究,通过那些引人入胜的描述,勾勒出了会馆现象和会馆文化产生的根源和社会背景。何智亚认为,重庆湖广会馆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乃至经济价值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而呵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还永无止境。他感慨地说,从某种角度来讲,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者的修养、文化、经历、品位、价值观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会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将不遗余力地继续这项工作。
四、黑白摄影艺术展引起轰动
2003年在重庆“现代书城”举办“远去的家园———何智亚黑白摄影艺术展”。从瓷器口老街,到北碚偏岩;从九龙走马,到白沙古镇……一幅幅生动的老街建筑风情画面,把观众的思绪带往久远的巴渝历史,也带往不久前的简朴生活年代。集中选取了作者多年来涉足重庆近40个古镇街区的上千幅黑白照中的精品,几乎每一幅都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达出独特的渝州山地风韵,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何智亚先生的摄影作品《西沱古镇》
比起北京的胡同、上诲的里弄、广州的骑楼,重庆的巷子由于特殊的“地势刚险,重屋累居”(《华阳国志·巴志》),从而极富七弯八拐、上坡下坎的个性与特色。作为摄影家,何智亚先生是深谙其间的艺术魅力的。面对栩栩如生的镂空馏金木雕,显示着当年房屋主人的富贵之气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抑或传统的、拙朴的,甚至建筑手法原始而落后的街坊、民居,作为建筑方面的专家,何智亚先生又是深谙其间的艺术价值的。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那狭小而低矮的吊脚楼里,他看见了空间与时间的最大容量;在那光滑而潮湿的石板路上,他看见了沉积着的深厚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乃至现代社会被厚重的防盗门关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所无法感受到的人情与温馨。因为如此,他自始至终把他的焦距调置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宛如那石壁缝里的黄桷树,在古老而沧桑的情怀中,寄托着他对生命与绿色的深切的祝福。
重庆的老巷子主要集中在原九开八闭的十七个城门之内。民国以前和民国初年,重庆城实际上就是指城门之内的区域。乃至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常说的"进城"也是指的这一区域。随着城市的变迁,特别是旧城改造的迅猛步伐,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重庆的巷子呈加速度的减少和消失,真正的老巷子已尚存不多。为了把正在消失的老巷子用画面凝固下来,让人们从中了解重庆古城的踪影,了解重庆的历史和文化,了解重庆民居建筑的历史文脉,了解重庆人独特的性格、气质形成的地理地域渊源。
何智亚以摄影画册展现了重庆大地上尚还保留着部分传统建筑形态的35个古镇风貌,用胶片和文字对这些可能会消失的建筑和街区多留下一些凝固的记忆。展现了巴渝场镇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场镇已在2003年因三峡库区水位提升而被淹没,具有宝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五、大型国企的发展模式成为典范
2007年,何智亚先生受命担任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在他担任董事长后,人们才发现他不但是一位城市建设的专家,更是一位难得的企业家。
要认识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让我们先拉出一长串单子:控股西南证券(持股比例56.63%)、重庆银行(持股比例25.13%)、重庆农商行(持股比例10%)、安诚保险(持股比例20%)、银海租赁公司(持股比例28.33%)、三峡担保公司(持股比例50%)…… 重庆渝富在地方金融资本帝国的打造上趋于完美。
重庆渝富收购不良资产的贷款申报及信用审查模式,已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推广的一个范例。但是看上去很美的“渝富模式”,并不容易学。虽然此后诸多省市纷纷到重庆取经,一度欲拷贝“渝富模式”,但均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对于渝富自身来说,平台有了,杠杆也逐渐完善了,在重庆奔向下一个直辖十年的路上,通过撬起重庆的资本金融板块,让重庆告别乡大城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小乡,这或是真正的考验。
重庆渝富董事长何智亚表示,尝试“渝富模式”政府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如果操作不成功,需要最后埋单的可能是当地政府。 何智亚说,渝富公司需要有一位精通金融更具有超凡胆略的“操盘手”。
何智亚说,重庆渝富从开始清收不良债务,到现在具有多种职能,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市政府的要求,现在重庆渝富主要具备有四大职能,一是清理消化和重组不良资产,在157亿元清理之后,又清理了西南证券、重庆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其他不良资产,截至目前,清理不良资产已经达到220亿元;二是代表政府实施土地一级储备,现在重庆渝富是重庆三家主要土地一级储备机构之一,储备土地超过3万亩,主要是主城区的工矿企业土地;三是地方金融控股,即打造类似中央汇金公司形式的企业,重庆渝富目前已控股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等,但现在工作并没有做完,按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重庆渝富还应当控股其他地方一些金融企业,但这要有资金支撑,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说重庆渝富仅仅是初步构建了地方金融控股的框架;四是向国企参股、提供注册资本金、参与国企IPO等方面的职能,重庆渝富已向重庆机电控股投资集团、双钱轮胎、重邮信科等国企投资,向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并参与了部分国企上市前的平台搭建工作。
何智亚董事长认为,几大职能其实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就是“工具、平台、杠杆”。所谓工具,就是市政府、市国资委做许多事情时,需要一个能够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时候重庆渝富就要无条件站出来,充当这个工具;平台就是操作运作平台,如前面说的157亿元不良资产的清收,需要有一个平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许多事情不可能让政府和财政亲自站在第一线,重庆渝富作为一个国企出面运作就顺理成章;所谓杠杆,即扩大效应,四两拨千斤,包括在西南证券重组、重庆银行“龙虾三吃”、重庆农信社的整合等过程中,重庆渝富起的就是杠杆作用。重庆渝富把“工具、平台、杠杆”真正做好了,就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市委、市府的要求。
何智亚认为,公司规模越大,越要注意控制风险。在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型国企要独善其身,需要更加关注国家经济和金融政策,关注世界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下一步,重庆渝富一是要注意资产规模的扩张适度,更加注重资产质量;二是要控制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三是要注意现金流在净资产中的比例,随时注意公司资金池里要保持一定数额的现金流量,以保证公司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在此基础上,重庆渝富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与时俱进,主动思考、研究一些带根本性、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更牢固的根基。
200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