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罗京之后的《新闻联播》变得“性感”起来


    被视为“国脸”、“国嗓”的罗京去世了,年仅48岁,引起无数人的哀悼和感叹。

    我在想,假如罗京没有顶着“国脸”、“国嗓”的光环,假如他不是在《新闻联播》工作,假如工作不用他每天都顶着神圣庄严的压力,他还会这么英年早逝么?我想很可能不会。

     这次罗京去世,我才知道他才48岁。之前一直觉得他应该是五十好几了。他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老成与稳重。这是《新闻联播》赋予他的气质,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时代赋予他的气质。但现在看来,恐怕也正是这种越常的老成和稳重,害得他英年早逝!

    据医学人士介绍,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免疫力肯定会下降,就容易造成肿瘤和其它重大疾病。

    一切病皆由心生。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凡身患癌症的人,大都是内在长期极度压抑。他们要么是遭遇过大不幸并且长期不能走出不幸造成阴影,要么就是因为承担的责任过大而性格又过度内敛。罗京属于典型的后者。

    罗京曾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每天上班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尤其是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由于《新闻联播》影响太大,担负的使命特殊,所以工作紧张的情况经常出现,客观上不能出任何差错的压力,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大的负累,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直到最后一次主播。这实在令人敬佩!若没有大意志、大毅力,是绝对做不到这般完满的。

    然而他却是以生命为代价来达到工作的庄严与完满。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承担和消化压力的人,但长期这么做的结果,是把巨大的压力留给自己的身体。天长日久,引起病变是迟早的事! 

    其实不止罗京,央视的不少主持人都因为压力的原因而有过不同程度的疾病困扰,例如崔永元,就曾因为抑郁症的缘故而放弃了〈实话实说〉。只不过,相对于罗京几乎天天出镜、而且经常处理重大严肃政治新闻的压力,崔永元就要轻松多了。 

    假如罗京没有在《新闻联播》,而是在其他栏目,我想他有可能会同样出色,但却不至于这般英年早逝。

    当然,这般假设对于逝去的罗京来说毫无意义,但对我们活着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

    罗京的去世,我们要思考的是,作为中国电视新闻头号栏目的《新闻联播》是不是也该改改了?

    其实中央曾一再要求,既要做到严肃紧张,又要做到轻松活泼。现在看来,我们在政治及与政治相关的社会生活当中,通常都是严肃紧张有余,而轻松活泼总是不足。这造成了多少心理成本的付出啊!许多人的精力和生命都是一点一滴地消耗在种种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紧张而紧张的庄严上,这实在大可不必!

    实际上,“和谐社会”之所以不够和谐,和这一点大有关系!

    客观的看,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注重礼节、法度的民族。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讲究庄重、典雅、稳健、内敛的,这些都反映到《新闻联播》上来,也反映到“国脸”罗京们的气质形象上来。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讲和谐。在我看来,和谐究其本质是一种“性感”的东西,性是人性,感是美感。只有尊重人性,顺应人性,一个社会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应当是美的——它符合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

    所以,今天讲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我认为,也要落实到诸如〈新闻联播〉这样的“政治脸面”上来。《新闻联播》之所以成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栏目,一方面反映了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凝聚力,这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人们无可耐何的选择。要了解国家大事,除了《新闻联播》这个窗口,普通人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选择么?

    所以,如果按照和谐的标准,我们的《新闻联播》还差得远。它的“中国第一收视率”只是一种政治光环,需要用一种人性的、人文的、和谐的、美感的东西来填充。

    为什么收视率第一的《新闻联播》不能办得更轻松、更活泼一些呢?这样观众看了会更愉悦,而主持人和工作人员也可以更轻松地面对工作、面对公众。

    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做人的工作。

    我们都是正常人,我们都应该象正常人一样工作。

    工作要严谨,要庄重,要一丝不苟;工作也要轻松,要活泼,要创造和谐。

    我相信敬爱的胡总书记不会反对我的意见!

    我希望尊敬的焦利台长能看到我的意见!   

    衷心地期望《新闻联播》不要再制造第二个罗京式的悲剧! 也衷心地祝愿《新闻联播》今后变得“性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