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模仿(二十六)


连载《企业狼性文化大揭秘》——模仿(二十六)

——纯粹模仿,缺乏创新

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沈阳飞龙的广告战术一度成为无数企业争相模仿的典范。1991年,飞龙投入广告费12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投入1000万,利润飙升到6000万;1993年、1994年广告投放均超过亿元,而利润连续两年达到2亿元。飞龙广告的大量投放与高利润回报的惊人比例,为刚刚步入市场大门的民营企业家们指引了一条“明路”,他们似乎从飞龙身上读到了打开市场大门的秘诀,后起之秀的巨人、三株随之仿效,而至今依然活跃于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红桃K当然也不例外。

1994年7月21日,在盛夏中燃烧的武汉,公共汽车、电车跑满大街小巷,同时“呼儿嗨呦,中国出了个红桃K”、“红桃K是王牌,有吃有喝补血快”的招贴广告也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就好像发生重大新闻事件一样,武汉三镇谈论红桃K的人无所不在,不到20天,红桃K生血剂已成为武汉人争相选购的商品。红桃K面市不到半年就创下销售额1700万元、生产令库存的佳绩。

首战告捷,红桃K总裁谢圣明自认为红桃K选择了一个好产品和一种好的营销方式,于是在1995年将武汉的模式在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大量复制。一年的时间,全国就有了“红桃k根据地”153个(分公司),人员发展到400人,销售额直线上升,6000万元、8000万元、1.2亿……直到2.12亿元。

红桃K后续的故事请看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