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华尔街走进清华大学,热议金融人才难题


       20096月,应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之邀,中国金融招聘旗舰网站聚贤华尔街总经理石永明携市场部一行,来到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426,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清华学风。在中国金融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也涌现了大批出自清华的优秀金融人才,朱武祥、赵观甫、祁斌、王军、朱力平、黄思冰、王青溪、王轶丁、李妍等。任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部副总经理赵观甫对清华思维方式有深刻体会:在一次审查基层的财务报告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数字,并认为这个数字不可靠。正是因为有清华人特有的死心眼,他为了这个数字专门跑到档案馆去查,结果发现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一个数字的纠正,就避免了建行每年400万元的损失。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金融人才和中国金融机构该怎样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聚贤华尔街总经理石永明与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如下共识:

一、            金融危机恰恰是中国机构储备人才的时机

由于国内金融业的薪酬水平大概只有欧美国家的20%~30%左右,因此,国内外薪酬差距过大,在正常情况下中国机构想要引进国际化人才,几乎很难实现。华尔街金融风暴之下为国内招聘欧美金融人才提供了抄底的重大机遇。以清华大学为例,其下辖的几个学院每年都有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就顺畅很多。

二、海外金融人才可多角度归国择业

据聚贤华尔街网数据显示,自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许多年薪30万美元以上的高级人才有归国打算,有一部分华尔街人才通过聚贤华尔街找到了合适的新东家,但仍然有部分海外金融人才在思想上有束缚,这并不利于归国择业。

束缚之一是体制的选择,选择国企还是外企?其实,金融机构的体制之争已经没有必要,在中国金融机构日趋开放的今天,虽然仍然有部分老大哥企业体制较为传统,但对人才的创新需求却是存在的,因此也要区别对待。

束缚之二是行业的选择,选择金融业还是其他行业?如今,金融业已经对各行各业均发挥了巨大的渗透作用,比如咨询业、集团企业、教育培训业、现代服务业。这些机构正是金融知识的饥饿方,不妨也眼界更加开放一些。

三、中国人才仍然需要学习西方先进金融知识

   中国金融是否会停止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大家的共识是,不但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前行。因此,对中国金融人才也会提出更多、更高要求。中国金融人才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彻底否定华尔街,那是不对的。从根源上来说,美国华尔街是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而被迫牺牲,美国金融人才没有错,美国金融的稳健化、精细化运营知识我们仍然掌握得不够,因此,更要抓住机遇,努力学习。

石永明表示,欢迎清华大学学子与金融人士通过聚贤华尔街,更好地与金融业对接,此外,双方在今后也将视机展开合作,打通金融人才的“全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