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金融人才和中国金融机构该怎样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聚贤华尔街总经理石永明与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如下共识:
一、 金融危机恰恰是中国机构储备人才的时机
由于国内金融业的薪酬水平大概只有欧美国家的20%~30%左右,因此,国内外薪酬差距过大,在正常情况下中国机构想要引进“国际化”人才,几乎很难实现。华尔街金融风暴之下为国内招聘欧美金融人才提供了“抄底”的重大机遇。以清华大学为例,其下辖的几个学院每年都有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就顺畅很多。
二、海外金融人才可多角度归国择业
据聚贤华尔街网数据显示,自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许多年薪30万美元以上的高级人才有归国打算,有一部分华尔街人才通过“聚贤华尔街”找到了合适的“新东家”,但仍然有部分海外金融人才在思想上有束缚,这并不利于归国择业。
束缚之一是体制的选择,选择国企还是外企?其实,金融机构的体制之争已经没有必要,在中国金融机构日趋开放的今天,虽然仍然有部分老大哥企业体制较为传统,但对人才的创新需求却是存在的,因此也要区别对待。
束缚之二是行业的选择,选择金融业还是其他行业?如今,金融业已经对各行各业均发挥了巨大的渗透作用,比如咨询业、集团企业、教育培训业、现代服务业。这些机构正是金融知识的“饥饿方”,不妨也眼界更加开放一些。
三、中国人才仍然需要学习西方先进金融知识
中国金融是否会停止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大家的共识是,不但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前行。因此,对中国金融人才也会提出更多、更高要求。中国金融人才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彻底否定“华尔街”,那是不对的。从根源上来说,美国华尔街是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而被迫牺牲,美国金融人才没有错,美国金融的“稳健化、精细化运营”知识我们仍然掌握得不够,因此,更要抓住机遇,努力学习。
石永明表示,欢迎清华大学学子与金融人士通过聚贤华尔街,更好地与金融业对接,此外,双方在今后也将视机展开合作,打通金融人才的“全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