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山水说石泉
——序《石泉游记卷》
如今是个包装的时代。
物要包装,人要包装,山水也需要包装。
“养在深闺人未识”,既然人们都不认识,那么就显示不出其价值来。“酒好不怕巷子深”,那是因为此酒已成为名牌,就不在乎远近了。
石泉的旅游开发这几年进行的轰轰烈烈,我颇有感触。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多次到过石泉。那时,从安康乘车过来,得颠簸上半天时间;从西安方向来,中途还得在宁陕住一晚。在我的印象中,石泉就是陕南山区的一个交通驿站,水旱码头,北上长安、南下金州、西去汉中,地理位置很重要,但让人留恋驻足的东西并不多。
记忆最深的,还是有一次,从石泉码头乘木船沿汉江漂流而下,经过美丽的莲花石河段,人突然进入了荒山野岭下一个童话般的锦绣世界。这儿的石头嫩白如玉,汉水用看不见的手指和功力将它们雕凿成一大片盛开的莲花状,我们停船上岸去抚摸,照像,喜不胜收。经过后柳古镇的时候,站在船头,看见一长溜密密麻麻颇有气势的吊脚楼,沧桑整齐而壮观,那是江岸人们生存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古老民居建筑的遗存。
这些游历,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梦水梦》中有所记录。
总之,到石泉地界经过的多,停留的少。
跨入新世纪以后,石泉摇身几变,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成熟了。
前年秋天,我又一次来到石泉,竟然有住下不想离开的感觉。我们在县城老街上拍照,在江滨大道上散步;去燕翔洞中赏奇,到熨斗街头用餐;坐在后柳古镇的江畔品茶,钻入中坝大峡谷的幽静之处听天籁;然后望着浓霾紧锁的云雾山,想像鬼谷子隐居地的神秘。
事实证明,石泉县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过去山隔河阻使人无法接近,现在一经开发就显示出它们内在的极具魅力的自然品质来。遗憾的是,当年我看到的莲花石和吊脚楼,如今已大部分都埋藏在库区的水底了。
那天,在老县城的西门外,我指着江边一排新楼询问价格,听了结果大吃一惊,房价竟然接近中型城市了。
买不起,可以在老街的客栈中租房住啊。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石泉休闲渡假,也是不错的主意。
石泉吸引我的,除了山水自然,还有一帮朋友。
本书的编者吴龙晏就是其中一位。他长居石泉,笔耕不缀,做过地方志编辑,文化、慈善事业,对宣传、推介石泉是有贡献的。这册旅游文学集,是他近期捧出的又一枚硕果。
这本书是一册画卷,描绘了石泉的山川形胜;这本书是一张名片,导引着游览者的足迹;这本书是一个包装盒,里边藏裹着石泉的风俗民情以及精神土特产;这本书又是一个纪念品,它能映射出我们的心旅和行踪并时时勾起那温馨的回忆。
我是对石泉风景先有了认识,然后才来写这篇序言的。
不过,序言是抽象的,文章也是抽象的,货真价实的则是石泉的山水。
山水不言,风姿万千;山水无私,任你遨游。
我们都是山水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