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很多企业为了知名度,顺势利导推出企业博客,以此搭上web2.0的潮流,通过与网友无形中的互动,来增加企业的能见度、增加产品的营销收入,但往往却有许多失败的例子,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本身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本身的短视近利,企业主或从事网络营销、规划、分析的人员仍然将思维停留在过往的脚步,甚至连IT专业的人员本身也只愿意停驻在现有的技术范畴,害怕并且畏惧接触新的领域和知识。
一、企业博客营销失败因素剖析(1) 包装太华丽
二、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的营销手法,贬低了企业的价值。
须知,以企业的专业来先视做为回馈社会的行动,一方面增加专业形象,另方面减少金钱交易的鄙俗感,当专业获得多数人的认同时,网友就是潜在的客户,潜在的客户必然会想知道能提供这样的专业的企业一定能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时就会主动的想联络该企业、想去消费或获得尽一步的服务。
这样的决定权是在客户本身,而非企业,强迫式、压迫式的营销手法只会让人觉得没诚意、让人觉得反感、让人觉得没有获得帮助。最终只有一种感觉,不论讨论或询问任何问题,企业最终的目的或响应就是来购买我的产品、来参加我的说明会、本公司的服务有多好、专业有多好、价格多合理,在网友没有任何获取实质帮助的感受前,却永远只感受到说没二话就是卖产品、就是推销自己的服务,所有原本应该专业的回答,却都变成产品推广、快来买产品就对了、快来加入会员就对了。
网友最初目的并没有人去替他们设想,他人是为了寻求专业的服务而来到企业的博客,却得到像电视购物频道一样的对应,专业没回答到两句话,剩下的全都是和公司想卖的东西有关、和公司的商业利益有关,如此不但得不到潜在客户的认同,甚至衍生反感。
(待续)
一、包装太华丽
经营某项产品或顾问某些专业知识的企业,想藉由本身企业长久以来所累积的产业知识、专业领域价值或商品知识,经由企业博客与网友进行互动,通过网友的疑惑、好奇、寻求解答的过程中,认识了企业。
这本来是很好的一种渠道模式,但一些企业却因商业包装过度,让人怀疑专业到底是否充足。一个想通过专业获取商业的动机,最后却让博客经营成商业的侵染大于专业的交流,网友渐渐的不信任,甚至嗤之以鼻。
企业深知会在类似博客中交流的必然是绝对性的潜在客户,所以急欲把握商机,一切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第一优先,却形成另一个极端:商业利益并未增加,商誉却无形中直落底线。
表面看,和商品本身一样,过度商业包装源自”有需求就有市场”,但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过度包装愈演愈烈的”过”字,是企业和商家不择手段追逐利润的恶果。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商业博客诚信互动的公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