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改革失败是一种全面否定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医疗改革不成功则说得比较准确,因为改革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成功是指这种改革方向不成功。改革本身就是通过对改革方向的不断调整,使得改革得以进行的,是通过:发现问题予以改革——出现新问题——调整方向继续改革,这样来逐步前进的。改革不会一劳永逸,改革的不成功并不是改革失败,改革失败导致的是改革的中断,而改革不成功并不导致改革的中断,而是发现新问题后继续改革,直到成功。
关键词:医疗改革 不成功 失败
国务院研究机构对中国医改“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评价公布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慨然中国医改已经失败,要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事业正名。
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事业正名是一个错误的提法,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事业从来没有人从总体上予以否定,国务院研究报告中所列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成就也是长期以来都予以肯定的,并不是本次调研才得到的成果,而是国内和国际都予以认可的。只有被歪曲了的事实才有正名的必要,但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并没有予以歪曲,应当说计划经济时期建成了相对系统的医疗体系,但还只是初步建成,水平和规模还不高也是事实,并没有歪曲。
社会上有一种很不好的思维习惯,喜欢全面肯定新事物全面否定旧事物。一个新事物出台了,旧事物就会被认为一无是处,这是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思维表现。这种思维在文革中表现最突出,干了一点坏事就会全面否定一个人,容不得历史上有任何问题,等等,是典型的极端思维。这种违背辩证法的文革思维在人民中是很普遍的,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在对市场经济改革中,这种思维造成的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全面肯定和对计划经济的全面否定,尽管只是一种认识,但由于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计划经济中的大部分因素我们还是要继承下来的,使得这种认识与实际的不合拍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是我们认识事物将出现极大偏离;其次使我们对继承计划经济中合理的东西造成巨大偏离;再次使得已经实施的改革成为片面的单条腿走路的建设,成为排斥计划经济合理因素的错误道路,危害之大现在已经从各个行业的改革中逐步暴露出来了。
现时的要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正名的呼声就是建立在这种片面的思维方式之上的,片面的极端思维一个总的前提就是搞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全面否定计划经济及其各项事业,这是根本错误的思想观点。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把“低水平”这样的客观评价认为是对计划经济医疗事业的否定,推断出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也是被全面否定了的。由于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是被全面否定了的,从而有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正名的说法,这显然是极不负责任和极端错误的,因为事实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从来没有被全面否定过。
国务院研究机构对医改“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评价是客观的,但被一些人解释为医改是失败的,这也是标准的曲解,是不符合逻辑的。医改是一个大事业,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改革一直在进行,计划经济时期也是这样,医疗服务方式是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经过了逐步改革并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合人民公社等大集体的体制的。80 年代以来,大集体逐步不再存在,医疗事业的改革也是必然的,一个最大的改革是私立医院的出现,对农村则是私人门诊的大量出现,收费不标准不说,对乡镇卫生院造成了致命冲击,乡镇卫生院根本竞争不过众多的私人门诊,导致农民看病基本私人化,合作医疗根本开展不起来。在城市中医疗改革主要是市场化改革,医药和医疗机构自负盈亏,对干部和工人基本医疗保健取消或市场化,从而造成了高收费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保证等情况出现。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在,看病都要拿钱,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国家干部和工人享有部分公费医疗,而农民则没有,经过市场化,干部、工人、农民基本拉到了一个起跑线上,都没有了公费医疗保障。但这种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平等,导致的就是有钱你就看病没钱你别看病,使得现在的医疗成为有钱人的俱乐部,大部分人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这是医疗改革不成功的主要方面。
医疗改革失败是一种全面否定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医疗改革不成功则说得比较准确,因为改革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成功是指这种改革方向不成功。改革本身就是通过对改革方向的不断调整,使得改革得以进行的,是通过:发现问题予以改革——出现新问题——调整方向继续改革,这样来逐步前进的。改革不会一劳永逸,改革的不成功并不是改革失败,改革失败导致的是改革的中断,而改革不成功并不导致改革的中断,而是发现新问题后继续改革,直到成功。
认为医疗改革不成功就是医疗改革失败的说法是片面极端的,是文革式思维的表现之一,如果这种思维得不到纠正,那么很快就会有人从医疗改革的失败推导出改革的整体失败,这对我们继续改革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加大辩证思维的倡导力度,在全社会普及辩证思维方式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