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稿使用于2008年4月24日,是一次讲座的讲稿。
本讲稿取材于一五一十部落的资料甚多,对于台海关系的认识也受教育于三百门渔夫,有些整句整段直接“剽窃”而来,自己的再创造虽有却不多,只是为了大家方便了解问题才集编成文,在此声明,以正视听。
一中Vs各表
-----解读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胡布3.26电话中的一中各表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9日(台北综合讯)
马英九在答复记者关于胡锦涛在热线对话中向布什表示,愿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谈判,是否意味对台湾释出善意的问题时,马英九表示,“应该是”,不过还需要进一步了解,马英九说,新华社的英文稿提到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中文稿则是提到“九二共识”,若是按照英文稿版本,“那是一项进步”,布什和胡锦涛都能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对于两岸发展是正面意义。
陆委会要求北京说清楚“一中各表”
另一方面,台湾陆委会发言人刘德勋指出,到目前为止,“一中各表”仍只是停留在报纸报道阶段,北京当局应该公开清楚说明,消除台湾与国际的疑虑,才是真正的善意。
报道称,在3.26布胡热线对话中,胡锦涛向布希表示“九二共识”是中国对台政策的一贯立场。之后,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其英文新闻稿中,公开声明“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原则”,有别于中文稿中仅谈及九二共识的说法。
以这个问题开场是提醒大家:在两岸之间对于九二共识的认识并不是都是一个中国。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什么是九二共识?
二,历史文件中的一中各表
没有共识的共识
1992年10月27日至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时,提出五种表述方案,均要求海基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
为了解决僵局,海基会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改为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并建议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为此,海基会代表先后拿出八种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方案(五种书面表述方案、三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第八种(口头)表述方案:
“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
海基会代表称此案为台方的底线,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
大陆海协会1992年11月16日的函件,和台湾海基会12月3日的复函,暂时平息了“一个中国”之争,但是两会于次年4月29日签订《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一个中国,各自表涵”被剔除出协议内容,只是约定双方仅限口头表述。说明当时,中国并不接受这样的一中各表。因为公开承认一中各表,有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的原则。这种对等的表述也与以大陆为主体用一国两制统一台湾的策略不相符。
首先要明白,“一中各表”决不是台湾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对两岸不同诉求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巧妙折衷,这样双方才有坐在一起的基础。
“一中各表”被称为“共识”,其实是“各说各话”。其中有三个默契,
一是都表达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非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意;
二是对一个中国的定义或理解各自表述;
三是双方不认同对方的表述,但双方都不反对也不挑战对方的表述。
否则大家就会卡在这个作为对谈基础的原则问题上争论不休,并且也争论不出结果,最终双方也就没有了谈判的可能。
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位台湾观众在观看台北棒球队比赛时,能不能打着青天白日旗进入会场,如果真正同意一中各表,就应当默许,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家会认为他是台独分子。如果大家理解不了,想一想如果他打着台湾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的情况就好理解谁是台独了。
三,两岸三党的不同态度
1995年,大陆抨击李登辉“一国两府”。台湾陆委会主任委员苏起首先对外透露"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
大陆先是说“九二共识”只限于两会事务性协商,跟着于1998年则否认存在“一中各表”,最后宣称"九二共识"是:两岸各自口头承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000年后,李登辉、陈水扁否认”九二共识”。从此之后,大陆强调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就是“一中”是两岸和谈的基础,是与台湾官方接触的前提。
这种各说各话的共识,连存异求同都说不上,实在不配称之为“共识”。
1,大陆的态度
时至今日,大陆依然没有在官方层面承认一中各表,只是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概念化的“九二共识”。
[1998年8月4日新华社转发的海基会文件]
1992年11月,海协与海基会达成 自 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 共识。台湾当局将 一共识歪曲 “一个中国、 自表述”, “ 自表述” 名义下塞进分裂主张,如今更加露骨地表述 “特殊 国与国关系”,进一步暴露 一伎俩 险恶用心。海协从 没有承认、今后 会接受台湾当局编造 谓“一个中国、 自表述”。台湾当局 谎言必将 彻底戳穿。
在中国一再宣示的政策诉求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中国原则,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就是一中一表或者是一中不表【2000年以来,提法变成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这样的内涵解释九二共识就难以得到对岸的认同。
2,国民党和民进党的九二共识
国民党在野八年一直把“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划上等号,并将之视为重新执政后,与大陆谈判的最佳筹码。而8年来陈水扁始终不承认有九二共识的存在。
陈水扁主政以来,始终否认有所谓“九二共识”,先是坚称九二当年两会香港协商逹成了“没有共识的共识”,后又强调两会只有“九二争议”而无“九二共识”,继而倡议所谓“交流对话、搁置争议”却内容空泛的“九二精神”以避谈“九二共识”。陈水扁于2004年双十讲话中表示愿“以九二香港会谈为基础”恢复两岸对话与协商,以及扁于2005年2月会晤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及“以九二香港会谈的成果为基础”促成两岸复谈,这些表述方式均被北京视为对“一中”的闪躲与回避,当然不可能促使两岸复谈。按中方的说法就是否认九二共识。
今年4月1日,在台湾新老总统的见面会上。两人又激辩起九二共识。从中可以清楚看到两方对九二共识的态度。
陈水扁在昨天会谈中率先抛出对“九二共识”的疑虑。他指出,“九二共识”实际上包含“三个不确定”,即“事实存在的不确定”【 这个“没有共识的共识”由于缺乏正式文件的签署和记录,再加上前陆委会主委苏起后来坦承,所谓“九二共识”是他在2000年,为重新包装“一中各表”所自创的新名词,致使扁政府执政八年来否定“九二共识”存在,以及附带的“一中各表”内涵】、“具体内容的不确定” 【大陆也从未正式确认“一中各表”,以及“九二共识”的实质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一中各表确实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陈水扁表示,中国国民党的九二共识是指一中各表,但是对岸的九二共识,没有讲它接受一中各表,他们还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是九二共识。所以,不能够落入陷阱,只提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作为基础。
陈水扁说:“你不相信的话,可以通过这次连荣誉主席到上海去,请他呼吁北京当局、胡锦涛国家主席公开对外宣称,向全世界讲,他们所谓的九二共识是指一中各表,不是一个中国原则,允许一中各表。那今天我阿扁作为政府的领导人对于92年香港会谈,如果说达成有任何的共识,是指一中各表的共识,阿扁绝对尊重。
陈水扁以此提醒马英九面对大陆可能“引君入瓮”、“只要一中,不取各表”,对“这个非常严肃的课题,不能一厢情愿”,否则可能违背马英九“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最高指导原则。
马英九表示,关于九二共识,最重要的地方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名称。不管九二共识,九二精神,就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如果可以接受的话,就是一个基础。如果中共方面不接受是他们的错。
「因此我长期以来就呼吁,双方要同时回到92年的『原版』,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台湾方面必须强调,我们的表述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
当大陆淡化“各表”与“一中原则”的分歧时,促成了九十年代辜汪两次会谈。
但是自李登辉以“两国论”、“两府论”、“特殊国与国关系”演绎各表以来,大陆坚决阻绝“一中”表述的模糊地带,坚持“九二共识”应为“一中原则”,坚决否定“各表”。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大陆更坚持“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为复谈条件,不轻易退让或妥协。所以,实际上,在台湾的蓝绿阵营中,按照90年代的标准,几乎全部是台独分子。
鉴于大陆从未正式确认“一中各表”,以及“九二共识”的实质内容,这个两岸与台湾内部的认知差异也随之成了让两岸关系多年来停滞不前的紧箍咒。
四,值得期待的迹象
时至今日,事情终于有所转机
2007年9月6日上午,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北京奥组委今年4月26日公布的计划,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分成“境外”和“境内”两部分。“境外”传递计划经过22个城市,台北是22个“境外”途经城市之一!亮出台湾的“境外”地位的底线,说明大陆官方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当局以此发出信号并测试各方的反应。
2008年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提出两岸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虽然新华社向国内发表的中文新闻稿中去掉“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词,但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和外媒都报道,胡总提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4月13日博鳌论坛,台湾的副领导人当选人萧万长与大陆商务部长陈德铭一起主持圆桌会议,对两岸经贸正常化与陆资来台都有高度共识。但大陆商务部却在会议结束后发出新闻稿,表示希望尽快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恢复两岸协商,尽快建立起沟通协商平台。
对此,萧万长面对媒体询问时,愣了一下,略有不快地指出,会议中没有这个结论,这份新闻稿也没有经过他,他不知道为何有这份新闻稿。他说,会议全程开放媒体采访, “我们的结论,你们都听到的,大家做个见证!”。萧万长反弹强烈,大陆也迅速处理,不到两小时,大陆商务部的网站上,新闻稿立即更正,删除“一个中国”字样。
五,预期的前景
在台湾大选马英九胜出之后,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的缓和迹象。对于近来的台湾局势,大家都有乐观的认知以及对于统一前景日趋光明的预期,那么怎么认识当前的台海局势呢?
要判断局势,首先必须考虑各方的底牌和筹码。
1,大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
大陆对外长期以来一直宣示统一是我们的极为重大的目标。诚然对于台湾问题来讲,大陆的至高追求确实是使台湾【在以大陆为主导的方式下】回归祖国的怀抱,但是就大陆全局而言,通过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操作,获得执政的合法性依据、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政权是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可大可小的重要问题,并不是现阶段最为紧迫的核心问题。所谓小,是与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相比较,是小节,是局部。所谓大,在某些时候,台湾问题会激化,成为引领全局的焦点和关键。
【比如入联公投,去年的宣示是公投即独立,也就是踩红线,结果公投依然安全进行】
在两岸交往初期,陆强台弱情形下,大陆采用逼台就范的战术,以“一国两制”争取两岸民心和世界认同,以武力威胁、外交围堵【压缩台湾政府的国际空间】,逼台谈判。此时对台政策的目标就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一台湾特别行政区。
自90年代初,台湾反过来采用了主动的策略,以平等、民主、自由的统一方式来回应对抗大陆的一国两制,其实质是在高调谋求统一的旗帜下,以拖待变。其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回应岛内民众的压力【对国际身份的渴求】,而非真正要来解决台湾问题,而是解脱民众对于三不政策的质疑【其实任何一本政治学教科书都可以告诉我们,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其首要目标是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
两岸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差异,自90年代以来,伴随台湾民主转型的成功而越来越大,使得台湾民众越发不能接受大陆的政治制度。97年以来,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与北京的摩擦,也降低了台湾人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自94年以来,在洞悉台湾领导人的真实诉求之后,两岸的统一理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台湾的以中华民国为一中的诉求被解释为台独,两岸在报章上激烈论战,两会会谈两次破裂后再未复谈,在台海年年军事演习,美国也卷入了台海危机。在95年导弹演习两岸关系最为危险的时刻,两岸三方处于擦枪走火的边缘。
应该认识到,在现阶段,中国政府以自己满意的方式【以往所宣示的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来统一台湾是没有可能的,和平统一的阻力来自于台湾宣示的民主、平等的统一原则;武力统一的阻力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美国介入台海战争的承诺,尤其是美国一贯积极表示的对维持台海现状的强烈意愿【美国航母在每次敏感期在台湾附近的徘徊,表示着美国的决心】。
除非台湾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存亡,在现阶段,维持现状,以拖待变是我们最优的选择。我们规定了红线,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绝不会动用武力。因为就实力的对比来讲,大陆必将与美国逐渐接近,也就是美国卷入台湾所预期承受的损失随中国实力的增加而加大,或许美国有一个临界的承受点,那样可能美国会不参与台湾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以武力收复台湾。也或者大陆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伟大的成功,经济富足,政治文明民主,吸引了台湾民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大陆和平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2004年以后,大陆的策略渐趋务实,转变为维持现状,打击台独,以拖待变。维持台湾现状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阶段目标。而这是读懂大陆政策的关键。
2,国民党的目标是两岸统一吗?
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是在台湾这个民主社会中通过竟取选票以上台执政为目的政党,其政策完全服务于如何使民众满意自己的政绩。因而,对于大陆伸来的橄榄枝,如果有助于选票,台湾当然笑纳,如果危及选情民意就要拒之千里。其根本考量是能否迎合台湾的民意,代表台湾2300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获得台湾人民的委托执掌政权。
当年蒋经国先生执行“三不”政策,其原因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能得到台湾人的认同,国民党又无法拿出有说服力的政策对抗大陆的极具说服力的“一国两制”,从而无奈的选择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回应大陆的统战攻势。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持自己一党的统治。
91年,李登辉高调宣示统一政策,组织海基会、订立统一纲领、成立国统会,主动与大陆谈判。其目的也不是实现两岸统一,因为他所强调的民主自由与大陆的追求南辕北辙。之所以主动出击,是因为台湾被大陆在外交上围追堵截,邦交国一减再减,民众有着极大的诉求,要求政府为台湾民众扩张国际空间。高调统一,只是为了告诉民众,我已经在为你们极力争取了,是大陆在打压台湾,自此大陆在台湾人眼中日益妖魔化。
94年之后,既然国民党民主自由统一的政策得不到大陆的回应,又带来了军事的威胁。在野的民进党就以独立为诉求,吸引那些发现统一无望的民众的选票。越是两岸紧张,就越是民进党发展。2000年,民进党终于在李登辉的帮助下,得到执政地位。
对于激进独立的民进党,大陆联手美国和岛内的国民党给予打击。大陆的惠台政策全部交由宣称台湾是中华民国一部分的国民党来办,对于大陆送来的竞选利器国民党乐得笑纳。但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并非没有原则和分歧,当民进党这个共同敌人被打倒后,国共两党的分歧也会浮出水面。
考量台湾政党的政策立场有个基本方法,就是考量台湾的主流民意。台湾的主流民意是什么?主流民意是什么,国民党也好,民进党也好都是主流民意的秉承者。
①入联和返联虽然都被否决,但是35.8%加上35.7%与总投票率的76.33%之间只有5%的差距。表明台湾人希望有国际空间、地位、身份。
②台湾人不希望打仗。谁都不希望打仗,因此台湾人厌倦了阿扁的踩线战略。
③台湾人不希望被大陆统一。台湾人很享受自己的政治生活,在不满意阿扁时,可以反过来选择国民党。台湾人无论如何不愿意在台湾外面套上一个大笼子。
④台湾人希望自己富裕,经济发达。这决定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是得人心的。
上述这些是台湾政党不分民进国民党的共同选项。
3,马英九的特殊表现
另外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差别,国民党曾经污蔑当年1979年搞民运的民主进步党人士通匪【共产党】,可是到了近些年来,国民党处在在野党的地位,与大陆眉来眼去,反而经常被民进党说是“台奸”。如果是谢长廷上台,与大陆友好不会被人指责卖台,而马英九就要小心被人讲“卖台”,因而他一定要表现坚决反共才能摆脱干系。
因此,马英九的有些表现就可以理解了:
温家宝在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问题。我所关心的是要维护台海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和主旋律。我们之所以反对“入联公投”,就是因为如果这样一些主张得逞的话,它将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势必冲击两岸关系,势必危害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势必造成台海局势的紧张,破坏台海和平以至亚太地区的和平。我在这里想再一次重申,凡属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任何人想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都是不会得逞的,也是注定会失败的。我还想强调,我们希望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尽早地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这样重大的问题。
马英九在温总理人大记者会上答复台湾记者问题后,提出了他的六点声明:
马说“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台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的台灣人民來決定,不容中共的干預!”
马说“中共總理溫家寶的說法,蠻橫無理、自大愚蠢、自以為是,無視2300萬台灣人民的主流民意,我們要在此表達最嚴重的抗議!”
马说“我們的政策,一向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在這樣的精神下,維持現狀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是最能符合台灣主流民意以及兩岸關係的需求。”
马说“重返聯合國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希望,我們會持續努力。”
马说“中共使用武力鎮壓西藏人民,是極其蠻橫愚蠢的行為,應予以強烈的譴責,我也呼籲全體台灣人民以及全球友人,共同譴責中共,我也要求中共當局立即停止鎮壓、搜捕西藏人民的作法。”
马说“我會以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的身分,去見友邦伸援西藏人民、達賴,要求大家共同譴責中共,並要求中共停止武力鎮壓,與達賴喇嘛展開對话。”
马说“若中共當局繼續鎮壓西藏人民,而西藏情勢繼續惡化,如果我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將不排除停止派團前往北京參加2008年奧運。”
馬英九說,他本來就不是反日親中,他希望做知日派、友日派,至於面對大陸,他的立場也很清楚,他一向反共,昨天反共、今天反共、明天還是反共,但他不反華。
4,前景的预测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推测,对前景表示极为谨慎的乐观:
A, 两岸的关系在经济文化层面可以获得重大发展,但是在政治层面由于必须触碰到一中与各表的核心问题,要想取得成效十分困难,比如在博鳌的做法也仅仅是避免谈到这个问题。但是不谈不等于不存在,台湾尤其是国民党会在两岸缓和的热度中在加入世卫组织【马英九已经提出以中华台北名义加入世卫组织】,谋求国际认同,撤除对台军事部署,两岸对等谈判上会提出连续不断的要求。如果不让步,也就谈不上寄望于台湾人民【谢长廷在大选前建议撤下入联公投,鼓励人民全力支持返联公投就怀有这一恶毒目的,让国民党与大陆赤膊相见】,而让了一步第二步就会接踵而至。
中国与马拉威于去年十二月廿八日秘密在北京签署建交公报后,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箎随即于本月七日至十一日前往南非、刚果、衣索匹亚等非洲国家访问。在杨洁箎结束访非,台湾立委选举于十二日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即正式发布中马两国已在去年底完成建交。
大陆早在去年十二月底就已经和马拉威签署建交公报,却为了不替民进党助选,硬是一直压到选举过后、陈水扁出访在外时才宣布。对中共外交部门,这也许又是一大战功。但外交封锁愈成功,台湾民意对中国的憎恨与不信任就愈深。中共一直在割喉的,不只是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也割到了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意愿。台湾固然被打得鼻青脸肿,可是,中共也未必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B, 上述问题如果对台做出重大让步,会使大陆对台政策面临一些“左”派人的怀疑: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政府为什么要和地方政府平等谈判?如果接受各表,那么下面的事实大家能否接受:如在博鳌论坛不提一个中国的情况大家能否接受,青天白日旗与五星红旗并列,台湾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出访主要国家,外交争夺战,如马拉维之事件不再发生,乃至双重承认,重入联合国。这些让步的危险是巨大的,也是大陆慎之又慎的。大陆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些火上浇油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极端事件是最让人们担心的事情。
C, 严格来讲,两岸现在的火热,只不过是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两岸的距离只不过是转了一个大圈之后,回到16年的距离,再往前走一步,也需要双方的大智慧,尤其是大陆一方的勇气。在两岸政治诉求相隔万里的情况下,哪怕绘制一个长至百年的路线图也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反过来,在两岸进退维谷的权衡中,摩擦出矛盾倒是极为自然的,而这恐怕是马英九任期内的必经考验之一。换句话说,国共撕破脸之时也就是民进党以独立旗帜重执政权的开始。这种情况比起现在有民进党在前面背黑锅要凶险得多,因为如果国共反目两岸关系就会无路可退。
综上所述,如果两岸关系确实有了博鳌论坛所显示的进展,那么这个进展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个半步而已,距离大家期盼的两岸一体,所需的时日还有太多太多。
解读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