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就有这么一首歌叫《熊猫咪咪》,里面呼吁大家为挽救大熊猫献出爱心,告诉咪咪每天的早餐在我们的爱心里。熊猫咪咪是很幸运的,有这么多好心人的捐献,可以每天吃到可口的早餐,想到此时此景,我不由地会问:我的早餐在哪里?
是不是我的早餐也在人们的爱心里呢?当然我没有熊猫咪咪那样幸运,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他还进一步解释道:“他在通常情况下既不是为了提升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为此做到多少。他选择国内的产品供给而不是国外产品也只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因为这可能会为他带了最大的效用,他只计算自己的得失,就像在很多范例中一样,最终结果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得到的,而不是由于任何个人意愿导致的。”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这就是市场。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就是万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
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盛行
的确,市场经济有无数互不相关的独立决策者,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构,但市场经济的运行却非常和谐而有序,其奥妙正在于价格的自发调节作用。每一种因素引起的变动都会在价格调节之下得以完满的解决。也正是这种完美,使当今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都是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基础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假设是所有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对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价格波动和变化趋势将无限接近于这种状态。只是受财务状况或财富资源的约束,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这种的前提条件显然是成立的。就宏观条件来讲,如果能够使得中央银行不滥发货币,那么,均衡的存在性无疑是肯定的。有效市场既然是一种均衡,必然是稳定的,长期来看具有逐步趋近于这种状态的趋势。当然,均衡并非惟一的,还存在着除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外的其它均衡状态。因此,市场能不能自动回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或是导向其它均衡状态,就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够自动回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这种均衡是稳定的。一般来说,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体系中,价格均衡的惟一性总能够得到满足,而其它均衡状态都是无效率的,因此,我们讲的市场效率,总是指“帕累托最优”状态。
根据这一理论,市场趋向于均衡状态,而均衡状态则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对自由竞争的任何限制,都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效率,因此必须加以抵制。这一意识形态在19世纪被称为“自由放任主义",索罗斯把它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
的确,市场原教旨主义使美国的经济得到长远发展,美国建国之初尤其是内战以后奉行相当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使其迅速在19世纪末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
在己经过去的10年中,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得到了迅速普及,其法则也得到了传教士般的热情传播,市场法则的推广己经走得太远了。市场原教旨主义在当今世界极度盛行。在这其中,市场原教旨主义被格林斯潘可以说是执行到了极致, 在执掌美联储期间,面对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他充分发挥美联储作为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及时解决货币流动性问题,稳定了全球股市和经济,避免了
二、市场原教旨主义潜藏的危机
但到了2008年,仿佛一觉醒来,世界风云突变!源自华尔街的这一场金融风暴,刮得天昏地暗,人心惶惶!市场一片混乱,一元钱的别墅也卖不出去了,好多著名公司破产了, 有人不由地会问:美国怎么了?欧洲怎么了?世界咋被弄成这个样子呢?种种疑问,团团迷雾,涌上百姓心头。究竟是咋回事呢?我们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呀!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让我们请格林斯潘来上一课吧。于是,便有了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点,相信银行和企业的自觉性,放松对他们的监管。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新唤醒了世人对于“市场失灵”的认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增进的论断,再一次被证明是条件性与阶段性的。市场价值是“超道德”的,而社会价值是道德的:市场价值是关于胜败的,而道德价值却是关于对错的,它不在乎胜败。
资本主义体系强调竞争,并以货币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货币价值取代了内在价值,市场主导着不适合它的生存领域。本来,法律、医疗、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甚至人际关系,这些成就和才艺都应该有自身的价值标准,现在统统被转换成货币了。它们被按照货币价值来衡量,而不是用其内在价值来衡量。如今,市场价值已经上升到了社会价值的地位。并削弱了道德的约束力。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为他人着想,为人类着想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市场原教旨主义教义的传播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正如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在损害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实施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样,在金融市场同样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同样存在银行等资金管理者不顾投资者的利益、无节制地放大杠杆追逐风险的可能性。为赚取丰厚利润,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把属于“垃圾信用等级”的次级房屋贷款债券等精心包装为各种金融衍生品后,把它们推销到全球各地。这与一些奸诈的水果商为烂苹果添加精美包装,然后卖给不知情的顾客,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美国华尔街和全球投机资本追逐利润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资本论》早就指出:“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次贷危机爆发前,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平均财务杠杆达到32倍,这就意味着,只要投资银行发生不到4%的账面亏损,而且不能募集到新增资本金的话,投资银行的资本金就可能损失殆尽。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下,金融机构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居然在牟利动机驱使下变得如此脆弱不堪。而“两房”的濒临破产导致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而“两房”是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政府授权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GSE),正是因为“两房”背后有政府的隐含担保,且政府对“两房”疏于监管,导致“两房”的领导层敢于在过去10余年间肆无忌惮地追逐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前,“两房”的财务杠杆居然高达62.5倍!
其二,相信市场万能论,认为政府不必干预,这也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厌恶任何形式的集体决策,认为它缺少市场机制的自动校正机制。他们坚持认为,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公共利益可以间接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观点是有些道理的,但他们对市场的迷信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完备之处——金融市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不稳定,这点常常被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忽视。完全竞争理论把需求和供给看作是给定不变的,当两条曲线相交时,均衡就实现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均衡概念所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很少得到满足。金融市场甚至不可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金融市场试图把未来贴现,而未来又反过来依赖于现在它如何被贴现。由于参与者的理解不完备,结果是存在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因此,市场机制本身也需要一个试验和犯错误的过程来矫正自己。中央银行尤其适合担当这一任务,因为它与金融市场打交道并接受反馈,这使它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强调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拒绝承认它的不稳定性。他们会说:看!1997年-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恢复得多么快呀!但是,他们不考虑货币当局恢复平衡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货币当局的积极干预,国际金融体系在1997年早已崩溃。
三、市场原教旨主义走下神坛
随着华尔街的坍塌,前总统布什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正处于严峻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国家将面临一个长期而痛苦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一个由总统、议长、财长、联储主席一致同意发起的庞大的救市计划正在实施,宣告自由市场终结的凯恩斯主义又在美国复活了。法国总统萨科齐最近指出,那种认为“市场万能、不需要任何规则和政治干预”的观点是“疯狂”的,市场经济也应该规范和监管金融交易。历史再一次证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开始走下神坛。
或许此时此刻我们都应该温习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格雷在其《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一书中的阐述:“市场制度绝非普世制度,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自由的合理性在于它们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如果它们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就有理由改变它们……事实上,无论是对每一个社会而言,还是对一个社会中的每一种情况而言,都没有一种最佳的市场制度。”的确,市场经济运转的许多条件原本是假定,而且是理想的假定,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其经济的竞争是不是完全自由就大成问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供给和需求——这是一种在其他事物长期不变的假定之下所作的推测,并不是实际情况。所以说,假定是靠不住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得有清楚地认识。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取了市场经济的精髓,但不一味迷信市场,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还坚持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原则,并取得卓越成绩,我相信我国的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
新年伊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快速扩散和蔓延。经济学家预测,2009年将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中国的发展也将在这一年迎接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的挑战。在东方,刚刚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人民,勇敢而智慧地应对危机,保持了经济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能更好地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也相信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