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曾为了扫除数以亿计的成年“文盲”人口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举办过数以百万计的“扫盲班”,但最终其“脱盲”效果还是比较有限。比如,前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自幼习唱评剧,通过口传身教,唱念做打无所不精,只是到了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扫盲”。尽管文艺底蕴深厚,学习刻苦勤奋,但终身“斗大的字不识几升”,比我们的小主人公“那毛”宝宝年仅2岁时的识字成绩都不如。
不是因为老太太“笨”,也不是因为她“懒”,而是因为她不幸错过了自己学习识字的“关键期”,只能造成终身的遗憾了。
“文化大革命”后期,政府曾将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送入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但教育效果基本上与当年“大跃进时代”从“土高炉”里炼出来的“钢铁”差不多。失败的原因都在于,没有尊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