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管理学”》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十四)
商鞅的法治思想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又叫卫鞅,公元前361年,他闻知渴望变法图强的秦孝公招贤纳士便到了秦国。他的法治思想深得秦孝公的赞赏,于是被任命为有相当权力的左蔗长。
商鞅认为,国家的管理必须依靠法治。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事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认为治和强,治和富都是紧密相连的。“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还强调变法。他认为治国单靠古法是不行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各当时而立法因事儿制礼”。他认为,因循守旧,把古法当作千古不便的教条,不仅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反而因为它不适应时代的潮流而导致国家的衰亡。“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他认为批判变法和主张循古都是不对的:“反古者不可诽,而循礼者不足多。”他主张若强国利民就必须变法:“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他告诫秦孝公对变法要采取坚决的态度,否则就会:“疑行无成,疑事物功”。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发生在公元前359年,由商鞅主持的秦国一次变法运动。经过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兵革强盛、诸侯畏惧”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