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热难降温,“私房钱”惹的祸?


 房产热难降温,“私房钱”惹的祸?



两年前即应纳入预算管理的土地出让金,审计却发现仍有大量的此类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脱离人大监督。昨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对18省区市财政预算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审计发现,10省市超过600亿的土地出让金未纳入预算。(18日新京报)

http://news.163.com/09/0718/02/5EFKJQUV0001124J.html

如今,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而各地政府面对房地产商的暴利和居高不下的楼价态度一直比较“暧昧”,由此也引发了低收入群体的不满。而审计署的这一调查发现,无疑揭穿了另一个内幕:房地产热之所以降温难,甚至逆势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私房钱”惹的祸。

在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犹如禽流感一样流行的时代,少数地方政府似乎并不满足于房地产业成为“摇钱树”,为地方的发展带来数目不菲的GDP和体面光鲜的政绩,而动起了歪心思,跟中央政府玩“躲猫猫”,将“卖地财政”收入偷偷地转换成自己的“私房钱”,为地方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支配和使用权。

正是这“私房钱”的诱惑,使得某些地方官员对中央的调控政策充耳不闻,对民众买房难的现实情形熟视无睹,对经适房、廉租房政策懒得推进,而不吝出台种种优惠、扶持政策,给业已虚热的楼市制造更多泡沫,与开发商联手上演一幕幕捂盘、托市、救市的情景剧,甚至动用红头文件定指标、下任务,当起了开发商的“售楼小姐”。

“私房钱”的存在,不只违反了国家的财政预算政策,而且掩盖了各地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生态,给国家制定宏观的产业政策和民生政策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同时,对“私房钱”的追逐,更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甘心当起了开发商的代言人,这势必会引发“次生灾害”,抹黑党和政府形象,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