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因斯坦请回欧洲


并非只有中国和印度会去美国“人才抄底”。旨在改进欧洲国家政策的智库兰德欧洲 (Rand Europe)其理事就在《金融时报》发出进攻号角:“把爱因斯坦请回欧洲!”[1]这位作者指出今后10年欧洲将短缺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欧盟主席巴罗佐(JoséManuel Barroso)也意识到了欧洲的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危险,就提议欧洲要成为“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创意和企业的磁石”,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按现行运作模式恐怕——“诺贝尔科学奖仍会留在美国”。

 

1901年到1950年,欧洲培养了73%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的得主,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这些顶级科学家大部分都流失到了美国。这些人才的离去不只是带动了科技中心的转移,他们进入大学等教育机构也让美国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培养地。如今,截至2005年,全世界学术排名前20所的顶尖大学,有17所在美国,2所在欧洲,1所在日本。在过去10年,只有20%的自然科学奖项给了欧洲科学家。美国则培养了40%以及聘用了70%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

 

尽管欧洲能从发展中国家补充更大量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未必是全球最顶尖,因为发展中国家堪称世界顶尖的人才也一样首选美国。何况,高端人才从来都是多多益善。因此,欧洲有识者都认为,欧洲需要像半个世纪前的美国一样,拿出胆识、远见、魄力,去把在美国全球最优秀的新爱因斯坦们请到欧洲来工作和居住。

 

从英国皇家学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人才流失论”以来,欧洲国家的学者和媒体一直发出警告,要求政府重视“人才流失”并采取措施。欧洲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几乎是不约而同,德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绿卡工程”。法国在2007年开始实施“优秀人才居留证”和“外派职员临时居留证”制度,英国则在200810月正式实施新的“记点积分制”移民制度。但是,以色列建国之后,邀请爱因斯坦出任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二任总统,都没有完成将“爱因斯坦请回欧洲”的任务。

 

美国的经济衰退提供了机会,但欧洲在人才战争中的实力却不得而知。不过,可以预测的是,欧洲还会进一步调整移民政策,以更好地为全球人才战争服务。例如非法移民的打击将会加大,普通人移民欧洲的困难也会加大,但他们会继续扩大接纳留学生,尽可能提高学费,握有巨大的财富或在商业、科技等领域才能非凡的人士也会更加受到欢迎。

 



[1].将爱因斯坦请回欧洲, 英国《金融时报》,200632日,蒂图斯加拉马(TITUS GALAMA)、埃里克弗林金(ERIK FRINKING)

 

 

选自《人才战争》,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