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股市、楼市的新一轮强势反弹,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似乎大有随之烟消云散之势。近期,股市、楼市不断传来“捷报”:7月15日,中国股市的市值在18个月的时间里首次超过日本股市,成为仅次于美国股市的资本市场;楼市也不甘落后,表现同样不俗,据报道,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
股市、楼市真可谓双喜临门。在4万亿经济刺激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股市、楼市虽然在今年上半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至少在目前看来,还少有欢呼——— 涨的现实与降的期待,本就是国内楼市的一对基本矛盾。那么,于众多以居住和改善为主的购房者而言,新一轮的楼市复苏和高涨中,就一定包含着价格下降的民生期待的停顿。而2007年楼市狂热的景象更是不堪回首,需要谨记那一轮楼市的疯狂让很多普通买房者后来捶胸顿足。因为,很多买房者最高位匆忙入市,最终却成为各种热钱和投机者胜利大逃亡的买单者。
股市亦是如此,普通股民对于股市的大起大落依然记忆犹新,两年前上证指数从6124点一泻千里到1664点的“超级玩笑”,曾经让多少普通投资者欲哭无泪,其间的爱恨交织,一言难尽。但我们看到的是,面对近日来3000点上的“小红旗飘飘”,众多小股民立即又按捺不住,表现出了与两年前如出一辙的非理性跟进,让人不得不重提“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那句老话。
据央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数据合计约7.37万亿元,远远超出了年初设定的“全年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这很直白的数据告诉我们,仅仅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计划信贷指标。如此庞大的信贷规模,无疑增加了担忧,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成为股市、楼市双飞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急速飙升的信贷规模,又增加了通胀的风险与压力。可不是,当下对于通胀风险的预期,远远掩盖了对于楼市、股市激情上扬的反思与评价。而决策层某些举动似乎也间接印证了坊间对于货币政策要收紧的猜测,政策的变数将直接影响着股市、楼市的未来走向。
去年,还在金融危机下胶着的中国股市、楼市,面临着前路抉择,救与不救,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决策的两难选择。对于中国股市,好的政策就是灵丹妙药;作为支柱产业,房地产则“绑架”了中国整体经济。所以,救市是必然的,也注定是有限度的。毕竟,救市本身便包含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期待不兼容的实质上的悖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必然之痛。所以,当4万亿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终于满足了股市、楼市资金需要时,两者确也“不负众望”。
因而,受益于强劲投资拉动下的中国股市、楼市的良好表现,确实不值得拍案惊奇。相反,在中国经济内在的运行规律和潜在危机并未改变,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方案尚处于不断地适时调整与修正中时,政策强势主导下的股市、楼市的双飞,相对于民生消费能力和通胀隐忧而言,能否继续支持高股价、高房价的持续,以及决策层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尤其是在二季度GDP增长7.9%,全年“保八”任务完成无忧的情况下,这些更存在很大的变数。
股市还是那个股市,楼市还是那个楼市,去年跌,今年涨,在这跌与涨之间,隐约显现出普通百姓的尴尬、无奈与希冀。面对股市、楼市的新一轮双飞,需要警惕股市、楼市再度非理性繁荣,特别是在通胀预期显现,未来政策可能适时调整的不明朗期,更需要百姓保持克制与理性:所谓克制,当是不必冲动地“追涨”;所谓理性,当是保持科学的、平常的投资、置业心态,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也不必仓皇“杀跌”——— 股市和楼市是不能脱离于整体经济和民生消费能力而存在的。但是,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一定不利于有序的经济复苏,而这些非理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历史经验证明,最终还得我们小老百姓去承受。
刊载于7月18日《华商报》评论周刊
两市双高飞,百姓当理性
评论
6 views